让村民不掉队、不返贫
——山西代县供电公司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故事
“要想真正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定要在脱贫的基础上确保不返贫,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这是山西代县供电公司驻东高泉村第一书记赵军,在扶贫道路上的切身感悟。
2017年9月,赵军担任代县聂营镇东高泉村第一书记。东高泉村于2016年年底实现脱贫后,赵军丝毫没有放松和懈怠。为了让致富的希望之花长久开放,他坚守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时刻把农民的困难牵挂于心,始终把农民的幸福作为奋斗理想。
大胆开路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东高泉村沟壑纵横。多年来,这里的村民思想保守,对种植结构和产销市场缺乏科学认知,仅种植玉米这一种作物。可每亩玉米的年利润只有不到1000元,根本无法维持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开销。
土地是农民的命脉,也是加快致富步伐的主要动力。东高泉村有近300亩土地,选择种植哪种农作物尤为重要。2019年4月,头脑灵活的赵军考察农产品市场,看准了谷子的高额利润和稳定的市场行情。他和村两委筹划决定,带领村民种植优质谷物“晋谷21号”。
村民在地里种植的是常年如一、没有变化的作物,要想让他们齐刷刷改换成谷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赵军提议: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种植,只要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到了手,改种谷子是早晚的事。
村主任王长河一次性承包了20亩土地,全部种上“晋谷21号”。赵军借着这个机会,发动村两委成员,每日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宣传推广“晋谷21号”的优势,引导村民接受新事物。慢慢地大部分村民的地里都种上了谷子。现在,全村有一半以上的可耕种地110余亩的土地全部种植“晋谷21号”,每亩地年产量达500多斤,毛利润达到可观的2000多元,与种植玉米相比,每亩增收500元左右。
山上栽满了,地里种满了,大棚也不能闲着。在赵军的建议下,王长河先行先试,培育了5座温室地栽菇大棚。现在,王长河试种的地栽菇项目已经初见成效。每个大棚的蘑菇每年纯收入可达5万~8万元,收益十分可观。
赵军和王长河敢于尝试、不怕吃苦的担当和勇气,得到了大伙儿的一致肯定。“我的使命就是保证村民在通向小康的道路上,不掉队、不返贫。”赵军说。
多措并举 实现“造血式”扶贫
在规模化种植农作物进入正规后,赵军又根据东高泉村的现状,制定出“重点帮扶、以点带面,稳扎稳打、逐步开发”的路线,计划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产业。他把村里的吴秀平和马国林两家养牛专业户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为他们的养殖除困扰、扫障碍。
村民吴秀平表示加工饲料用电难,赵军帮助他申请安装了电表。马国林想提高养殖技术,赵军推荐他参加忻州市政府举办的“致富带头人培训班”。目前,两人的养牛规模不断扩大,其他村民参与养殖的热情也在日益高涨。
村子养殖业的逐步扩大,电力供应有限,村子缺乏支撑养殖的能源动力供应。为了解决这一紧要问题,让东高泉村经济发展畅通无阻,赵军依托电力行业优势,积极向上级供电公司申请了农村低压电网改造项目。该项目于2019年9月启动,12月全面建成投运。本次改造升级低压线路1.8千米,更换电杆27基,让村内主街道实现动力线全覆盖,为村子长远发展注入蓬勃生机。有了充足的电,饲料加工、日常照明等难题全都化解,2个成体系的养殖区有序运行。
其间,代县供电公司为东高泉村的光伏电站建设提供了全力帮扶与支持。2018年10月,东高泉村第一个100千瓦光伏电站投运,村集体收入实现3万余元。现在,村民用电不仅不用花钱,还可以额外获得收益。“眼下的好光景全靠这些光伏板板啊!”村主任王长河笑着说。光伏电站的日常运维和清理需要人手,赵军和村两委精心编制光伏整体收益分配计划,设立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不耽误农活,还能多一笔收入。光伏电站成了支撑村民家庭收入,保障监测户、边缘户稳定不返贫的一剂“良方”,真正实现了“造血式”扶贫。
扶贫的4年间,赵军把原本难走的道路,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亮。如今的东高泉村,吸引了不少青年陆续返乡,村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村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赵军每次回到单位,同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的头发又白了不少。”赵军总是笑呵呵说道:“没事,没事,不打紧。”赵军连续3年获得代县“优秀第一书记”“忻州市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文/杜鹏 马官文 摄/马官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