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沟村:有了精气神 生活更滋润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岢岚县视察,在宋家沟村对周围乡亲们深情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就是要带领大家一心一意脱贫致富,让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3年来,宋家沟作为岢岚县农村特色风貌整治的“试验田”,凭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新貌,成功跻身国家AA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西省100个旅游示范村之一、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然而,熟悉岢岚县宋家沟的人都说,这3年来宋家沟最深刻的变化,还是村民们有了自己的精神追求。用宋家沟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活得有了劲,人有了精气神,生活越过越有了滋味”。
周老汉开心唱起了民歌
9月6日,宋家沟三棵树广场上,歌声悠扬。一头白发的周明则被游客们围在中央,一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唱罢,掌声四起。在游客热情的要求下,他又清唱了一首《桃花红杏花白》。
爱唱敢唱也能唱,这是现在的周明则。
而在大多数宋家沟人印象中,周明则是个“闷嘴葫芦”。32岁那年冬天,一场意外事故,年轻的周明则被砸断了腰。自己失去劳动能力不说,最小的女儿刚出了满月,又在医院检查出患上血管瘤。父母身体不好,一家老老小小8口人,里里外外全靠媳妇一个人忙,日子只能靠“苦熬”,就这样周明则早早愁白了头。
说起以前的生活,周明则连连叹气。家里穷,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没念成书。刚满18岁,兄弟俩就出去打工了。他指着屋里客厅墙上挂着的大幅结婚照说:“这是三儿子的,老大老二那会儿穷,没钱照这光鲜的结婚照。”
脱贫攻坚,让周明则看到了苦日子到头的曙光。
帮扶干部来了,帮他出谋划策,真心实意地帮,真金白银地扶。村子被确定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后,村里重新进行整体规划,破房子、旧院子悉数修葺一新。
周明则不能干重活,扛着扫帚扫街没问题,村里安排他当上了保洁员。媳妇身体好,应聘当上了护林员。两人一年稳定收入近2万元。
今年过年,在外地的儿孙们都回来了。一家人欢聚一堂,59岁的周明则看着满地窜的小孙子,呷了一口酒,主动提出“给全家唱个民歌”。
这一唱,就“唱成了瘾”。
周明则掏出他的智能手机,得意地说:“我现在有20多个唱歌的微信群,开心。”他还注册了快手账号,有400多个粉丝了。
赶上了好时光,自己也要努力干。周明则已经筹划好明年翻新自家的院子,将靠路的东墙拆掉,盖一排新房开饭店,搞农家乐。他信心满满:一是到宋家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二是“咱两个儿子都是厨师,做饭是拿手好戏”。
王宏斌圆了“老板梦”
35岁的王宏斌回村,有点“迫不及待”。2017年7月,他就辞掉了太原一月6000多元的工作,带着爱人和咿呀学语的孩子,成为第一个从外地回到宋家沟的年轻人。
“我觉得,年轻人就得有点闯劲和干劲。看准了就干,坚持下去,准能成功。”宋水街的店门口,王宏斌一边用剪刀将嫩绿的豆角剪成窄窄的细条好晒干,一边和记者聊起了他的“老板梦”。
说是店,其实就是他家的老院子。
院子里,正房门口摆着几口粗瓷大瓮,瓮口用塑料布牢牢封上。瓮里是正在发酵的当地特产毛尖茶。王宏斌自豪地说:“全是传统的工艺,去年卖得很好。”
西房台阶上,王宏斌的爱人和他父母正在收拾从山上采回来的山蘑。用小刀刮干净蘑菇上的泥土,再将白胖的蘑菇切成片,放在帘子上晒。“晒干了,好的一斤能卖300多元,差一点的也能卖到150元左右。”
当初看着儿子一家三口回来,王宏斌的母亲郑仙仙有些担心。两代人,两个观念一碰撞,郑仙仙还是接受了儿子的观点,“一直走老路,只能错过新机遇,抓住了就是一片新天地”。
当年到了年底,事实证明王宏斌的决定是对的。
食材地道,饭菜有特色。很多游客来了,吃完赞不绝口,还不忘拍照,在朋友圈里给王宏斌免费宣传。几个月的时间,就收入了上万块。虽然不是很多,但“也达到了预期,最主要是都能攒下来”,不像在外面,说起来工资不低,一月下来除去房租和日常开支,基本就是个“月光族”。
在王宏斌的影响下,从外面回到宋家沟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现在夜幕下,烧烤摊前人流涌动,停车场上有蹦迪的身影和小孩追逐嬉闹的欢笑声。
今年由于疫情,来宋家沟旅游的人数同比下降不少。王宏斌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将闲置的厢房收拾出来,精心布置成民宿,收益不错。
回来3年,王宏斌不仅圆了自己的“老板梦”,而且成为了预备党员。“党员就意味着责任和义务,要起带头表率作用。”
他看准了村北一块空地,可以建成现代游乐场。他笑着说:“这是我的个人想法,还在网上查资料搞市场调研。等时机成熟了,确实可行,整理好资料再给党支部正式提出这个建议。”
说起他在宋水街店门口剪豆角,王宏斌说:“这其实也算是我的一种营销手段吧。”来宋家沟旅游的人,很多都是城市里来的游客,他们对农村生活充满好奇,晒干豆角就是宋家沟人秋天家家户户要做的营生,“把我们真实的生活展示出来,这样的乡村游更有魅力”。
李爱兰是个能干的“服务员”
生活是最生动的教材。
生活中,绕不开家长里短。村妇联主席李爱兰就是宋家沟村公认的“服务员”。40多岁的她笑着说:“我成天做的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2017年,宋家沟乡全乡14个村145户265人陆续搬到了宋家沟村。这些搬迁户大多是老人,来到了新的环境,住进新房,水电齐全,既欣喜,也有茫然。
李爱兰说:“农村人最怕闲下来,尤其是上了年纪,一下子没事干,心就容易发慌。”加上原先长期生活在小山村里,见的人少,话也不多,到了宋家沟,每天各地陌生的游客来来往往,就更显得木讷。
住在三棵树广场边的70多岁的刘林桃大娘就是其中的一个。
李爱兰就有事没事找刘林桃大娘闲聊。一次,刘大娘看见她手中的鞋垫,眼睛一亮。李爱兰就手把手教起了她十字绣。慢慢地,刘大娘打开话匣子,说她看到每天人来人往,自己会做凉粉,其实开个凉粉摊,应该能行。
李爱兰直夸她有眼光。受到鼓舞的刘大娘成了宋家沟第一个卖凉粉的搬迁户。
“你好”“谢谢”,这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从老人嘴里蹦出来,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李爱兰就在旁边帮忙招呼。她说:“毕竟是面对游客,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靠‘同情分’做不长久,必须靠服务。”
看着刘林桃大娘一个人也能做成生意,村里呼啦支起了十几家凉粉摊。和游客们说说过去,谈谈现在,宋家沟人奋斗美好生活的心气劲越来越足了。
3年来,李爱兰发现,老人们说家长里短的少了,越来越爱谈电视里播报的各种新闻。
家和万事兴。现在村里回来的年轻人多了,李爱兰又操心起婆媳关系,在村里搞起了评选“好媳妇”活动。敬老孝亲在宋家沟蔚然成风。
李爱兰说:“生活就是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成的,过得舒心了,日子有了滋味,干啥事人也就有了劲头。”
( 王利强)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