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高手在民间》之

“石雕之乡”话石雕

时间: 2022年09月29日11:08  来源:忻州晚报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忻州频道>>忻人忻事
分享到: 评论:

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发源于民间。这是因为历朝历代对庶民宅第建筑有诸多严苛的规定和限制——不许超过三间五架、不准用斗拱、不能饰以彩色……平头百姓即使发家后富甲一方,也只能用砖雕、木雕、石雕在建筑的某些部位进行装饰,这就是民间“三雕”的由来。

“高手在民间”这个系列专题中,我们采访报道过《砖雕大匠王锁贵》,讲述的是代县枣林镇望台村砖雕匠人王锁贵的故事;《雕梁绣柱赵建华》,介绍了原平市同川镇沟里村木雕匠人赵建华的精良技艺。接下来,该是讲讲忻州的石雕和石雕匠人的故事了。

忻州石雕的历史源远流长。1987年,五台县阳白村出土新石器时期的“特磬”——先民用石头刮削而成的一种打击乐器。忻府区南关村曾出土汉代石牛,五台山显通寺藏珍楼中的石佛为北魏时期作品,定襄七岩山有东魏、北齐时的摩崖造像。2013年,忻府区西街村出土北朝至唐朝时的窖藏佛教造像,在考古界引起轰动。佛光寺有“国宝”级的北齐、唐代石雕,静乐静居寺石窟雕凿于唐代,原平普济桥上的金代石雕入选“国保”。五台山南山寺被誉为“石雕艺术的宝库”,寺内主要建筑的勾栏、云路、门楣、券拱、角柱、墀头上皆有精美石雕,各种图案达1400多幅。原平阳武村清代朱氏石牌楼飞檐翘角、斗拱垂柱,在山西罕有其匹。民国初期,忻州民间石匠的雕刻技艺,仿佛交响乐达到高潮的最后一个乐章,其杰出代表作五台山龙泉寺石牌坊,被公认为在华北乃至中国北方地区首屈一指。

定襄县河边镇青石村一带的石雕在忻州最为有名。千百年来,无数石作能工巧匠就地取材,采用青石村东山上所产的青石,雕造石狮、石碑、石迎风、石门楼、石塔、石桥、石坊、石亭、石门框、石栏板、石抱鼓、石台阶、石柱础、石梁枋、石井圈……说青石村是“石雕之乡”,实至名归。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三雕”毕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工业3.0和信息化时代,这些古老的技艺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而出现在“高手在民间”这个系列中的忻州“三雕”工匠,他们的手艺在各自的行当也未必就代表了最高水准。我们只能挂一漏万,尽可能地把这些传统技艺的奥秘和魅力呈现给读者。

本期,我们采访到位于青石村的定襄第一石雕厂石雕技师王艳荣。在讲述王师傅的故事之前,先对当年青石村一带的石作行业进行一番梳理和回顾,钩沉当年石雕匠人鲜为人知的奇闻轶事。

石匠与石匠,挣钱不一样

民国至解放初期,青石村一带的石作匠人分为两种——开山匠人与石作匠人。开山匠人专门采石,活儿粗、苦重、工钱少。石作匠人又分为掌尺、拉线、方尺、雕刻四个种类和等级。

“掌尺匠人”是一个团队的CEO,不仅负责设计,还全盘掌握工程的主体尺寸、结构尺寸和每一个石件的具体尺寸。每一项工程均由“掌尺匠人”出面承揽,钱挣得最多、责任也最大。

“拉线”的负责施工环节,主要工作是把二维的图纸数据转化为三维的施工墨线,同时还起“监工”的作用。一些复杂的构件,往往需要随施工进度多次放线,“蜂窝斗”就是一例。所谓“蜂窝斗”,是指石牌楼等仿木结构中的石制斗拱,每攒斗拱均为单独一块石料雕成,犹如蜂窝。制作石制斗拱,特别考较匠人对复杂结构的处理能力,也是衡量“拉线”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方尺匠人”按做工的细致程度又分为三类。第一类,只处理出所需形状,不进行细致的表面加工;第二类,加工建造房屋所需的基础石料,会平整表面,有时也做装饰性的“锄道”工作;第三类,须在方料表面运用“锄道”、“斧跺”、“刺点”等工艺,做较多的纹饰处理。“锄道”就是用錾子在石料表面打出一系列浅道,“方尺匠人”中挣最高工钱的第三类匠人,能在一寸内打出七条以上浅道,也就是每道间隔不超过5毫米。

雕刻匠人做的是“细活儿”,受“掌尺匠”与“拉线头”的双重领导。“掌尺匠”的设计与“拉线头”的图案,通过雕刻匠人之手才能成为石雕成品,雕刻匠人在一个团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为石作匠人,因为做的营生不同,收入十分悬殊。1930年前后,收入最低的方尺匠人与最高的雕刻匠人收入相差10倍以上。收入最低的方尺匠人劳作一月,大约可拿到6块银元,而最高级的雕刻匠人月收入高达60块。其时,青石村一带的上等好地每亩售价40—50块银元,一位雕刻高手的年收入可买13亩上等好地。这也意味着手艺拔尖的雕刻匠人,几年内即可衣食无忧、发家致富。如果能达到“掌尺匠人”的程度,单独承揽工程,收入就更为可观。改革开放初,河边镇的雕刻大师武秋月为左权县麻田镇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制作、雕刻了一座纪念碑,一下就成了当时人人羡慕的“万元户”。

定襄名匠故事

定襄石雕匠人的故事,最有名的是“胡明珠建龙泉寺石牌坊”和“武德珍哭陵”。

胡明珠设计、主持建造的五台山龙泉寺石牌坊,被公认为是中国石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胡明珠(1895—1968),定襄县宏道镇贾庄村人,其父胡国山是位私塾先生。胡国山收入微薄,养育明珠兄弟姐妹六人,生活十分困难。因此,胡明珠年仅十二岁,就到原平沟北村拜石作名匠刘元成为师学习石雕技艺。十七、八岁时便“青出于蓝胜于蓝”,独立在五台山寺院揽工。

1915年冬,龙泉寺决定建造一座石牌坊。寺院广发“英雄帖”,面向全国招募石作高手。当时,二十出头的胡明珠得知这个消息后,准备承揽这项工程。

转年正月初六,胡明珠带着他精心绘制的一百多幅牌坊结构部件图纸来到龙泉寺。管事的见他年轻便心存轻视,说道:这牌坊非同等闲,你师傅来了倒是还可商量。明珠也不多话,拿出图纸铺开。管事的于石雕本是外行,翻看几张后不得要领,便推托有事径自离去。

回家后,胡明珠寻思,管事的看不懂图纸,那自己就做一个牌坊的实物小样,到时候看他还有何话说。胡明珠以黄蜡、牛油作原料,用两个月时间,雕刻出一个玲珑剔透、造型别致、结构新奇、层次井然的牌坊小样。

八月的某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云集大殿。各路高手有的展开图纸、有的拿出小样,各逞其能、互不相让。管事的看花了眼,一时也莫衷一是。胡明珠从人丛中走到大殿中央,不慌不忙打开黄布包袱。他雕刻的小样一亮相,众高手都是识货的人,刚才还喧闹的大殿,霎时竟鸦雀无声。

胡明珠侃侃而谈,从石牌坊造型设计讲起,详细介绍牌坊各部位的结构、雕法和部件组合。至于施工用料、工程预算,他也早已成竹在胸、一一道来。龙泉寺住持维恕师傅(山东掖县人)走近前来,对小样仔细审视、反复端详后,面向众人发话:诸位对这后生的手艺以为如何?还有与他争揽营生的没有?众高手低首心折,一个个心服口服。

在胡明珠的组织、指挥下,龙泉寺石牌坊于1926年秋破土动工。定襄、原平、河北等地的两百余名石雕艺人和石匠共同雕建。工程历时六年,于1931年秋天落成。

龙泉寺“峻凌霄汉”石牌坊通体汉白玉造、通体镂空雕刻,运用了浮雕、透雕、花雕、圆雕等所有石雕技法。石牌坊高6米、宽11米、四柱三门。明楼高大,东西次楼低于明楼,明、次楼皆分上下两层。四根方形楼柱分别插入四个方墩,中间的方墩顶面均雕刻20多只姿态不同的狮子。外侧的方墩顶面雕刻覆莲,四个石墩的四个立面均雕刻龙纹图案。四根楼柱前后斜置两根戗柱支顶,柱上雕有盘龙。明楼券口雕“二龙戏珠”,次楼券口雕花草、仙桃、拂尘、宝镜。明楼前后分设垂柱四枚,垂柱间镂空雕饰挂落,垂柱头上置雕花额枋、平板枋,上承七踩斗拱,斗拱之上置脊檩和前后檐檁。明楼前、后檐下,分别悬置雕花如意竖匾一块,上刻“峻凌霄汉”“妙通玄机”。

整个牌坊通体雕刻蛟龙81条。龙的形状各不相同,坐龙、盘龙、翔龙群龙交错,其间穿插仙人、花卉、麒麟。牌坊斗拱、过梁的造型,比最复杂的木质构件还要精细。

当地民间流传,做这个工程,胡明珠“挣下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其时他才三十多岁。解放后,胡明珠被山西省工艺美术社聘为工程师,后回乡休养,1968年病逝,享年73岁。

“武德珍哭陵”的故事,则是另一种况味。

1932年,阎锡山请南青石村石作名匠武德珍、杨本玉、杨隆尚等为其父阎书堂建造墓园。武德珍又聘请胡明珠(一说胡没有参与)和河北曲阳县几名顶尖高手做石雕细活儿。

阎陵占地三亩,由石旗杆、石牌楼、垄墓、墓室等部分组成,全部用石料精雕细刻。

据当地老者回忆,阎陵入口处是两根石旗杆,笔直挺拔,直插云霄。石旗杆后面就是阎陵最大、最亮眼的建筑——石牌楼。石牌楼四柱三门,上盖三个楼头,分上下两层。正门拱券为三层夔纹套龙石雕,耳门拱券为三层老鼠闹葡萄石刻,玲珑剔透。垄墓外围青石栏杆环绕,24根小石柱之间连有石栏板,其上遍刻“二十四孝”浮雕。石柱顶上又雕石猴,或吃桃,或戏耍,形态各异。

陵园建造历时三年,耗资三万银元,仅石牌楼就用了八千。加上后补的两千,光石牌楼造价就高达一万银元。

给阎家做工程,工钱料钱咋还有“后补”一说?这就是“武德珍哭陵”的由来。

武德珍是陵园工程的承揽人,同时也是这项工程的“掌尺匠人”。开工后打制石头基坯时,武德珍把尺寸算错了,结果报废不少石料,连工带料赔了两千银元。按理说,武德珍绝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也许是给“督军”做营生压力太大、紧张过度所致?

赔了一大笔钱,武德珍不敢声张,更不敢找阎府,只好悄悄把自家的几十亩地变卖,尽力补上这个亏空。武德珍又心疼又憋屈,每天到阎陵大哭。阎锡山知道这事后,派人把武叫到阎府,问明原委后安慰武说:“你给我卖了力气,受了不少苦,我不能叫你吃亏。这两千我给你补,你回去把地赎回来,地是庄户人的命根子。”

话是这么说,钱却没有给。阎父死后,武德珍眼瞅着“三七”“五七”也过去了,阎锡山还不给他钱,心急火燎、又不敢找阎,便带上纸烛,又跪到阎陵前烧纸痛哭。其时,阎锡山正在效法古制“庐墓百日”守陵,看见武德珍想起前言,当下叫来副官回府找总管拨钱。武德珍千恩万谢正要告辞,阎锡山却把他叫住,不说话、也不让他走。阎锡山在陵园转了一圈后对武德珍说:“营生确实挺好,我另外再给你两千,你‘谢候谢候’各位工匠。”领到银元后,武德珍自留两千弥补亏空,另外两千按技术高低、出力多少分给了所有工匠。

“阎陵”毁于“文革”。现在河边村尚有当时建起的六角形石刻纪念碑亭,村民叫“六角楼”。

“画耕镳打”见真功

石雕相对木雕、砖雕使用的工具最少,主要就是一锤一錾。锤錾的配合使用,也是过去雕刻技术的核心。现代石作相对于传统石作,最大的特征就是全程引入电动工具,实现了生产的半机械化。因为生态保护的要求,现在文山已不能开采石料,当年的“开山匠人”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石雕之乡”青石村,也变成单纯的来料加工基地。

王艳荣是定襄河边三村人,今年45岁,跟石头打交道已有二十几年。在青石村一带,比他年龄大的石匠,已基本退出了这个行业。这倒不是体力原因,王艳荣说,上了年纪的匠人,对电动工具的使用不能得心应手,自然而然就被边缘化了。比他年龄小的也找不出几个——年轻人不愿意做这个灰头土脸、单调枯燥的营生。当然,最根本的还是现在石匠的“性价比”低。像他这样有二十几年工龄、手艺在当地算拔尖的匠人,收入最高的时候,一年也就在10万元左右——“石雕之乡”,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人力断层。

王艳荣说话慢条斯里,采访的时候问一句、说一句,不肯多说一个字——长年累月雕琢石头,慢工出细活儿,把性子也磨平了。

王艳荣的父亲种地为生,亲戚中也没有做石匠的。当年在定襄中学还没毕业,艳荣的“出路”已经被一位高中同学给安排了——到同学姐夫的小作坊学雕石砚。

河边村背靠文山,文山石石质细腻,有红黑紫绿四种颜色。紫色的有天然冰纹,可与端砚中的“紫端”媲美;绿色的纹路天成,加工成的砚台几与“洮砚”乱真。因此,村民世代有加工、雕刻石砚的传统,石匠砚师遍及乡里、闻名三晋。 河边村的半大小子初中、高中毕业后不能再升学,父母往往说,跟上谁谁学“抠砚台”圪哇。学成了,在当地也算端上了一个不赖的“饭碗”。

艳荣的同学王云飞,其姐夫开一间叫“祥龙石砚”的小作坊。在作坊学徒,不用交学费,但是也不发工资。说是学徒,又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师傅,老匠人也不会手把手教你。你手勤嘴勤问师傅,老匠人倒也知无不言。手艺学成了,雕成一个挣一个的钱。

第一步,先学锯坯。开始时是手拉“风钢锯”(锋钢,高速工具钢的俗称。因为可以在空气中淬火硬化,过去忻州人都称其“风钢”),两个徒工对拉,锯成一个砚坯得三个多小时。2000年前后有了电锯,十几分钟就可以锯成一个。第二步是“找平”,用“风钢铲”把砚底铲平,刮去砚坯上的毛刺。接下来是“做面”,用铅笔在纸上画好所要雕刻的图案,再将其“临”到砚坯上。第四步是“打荒”,用錾子将图案中多余的部分去掉。第五步叫“细刻”,用“风钢铲”把“打过荒”的部位进一步细化。第六步很有趣,砚师们称之为“打扮”——最后的精雕细刻。末了一道工序就是“打磨”了,先用粗砂布、再用细砂纸、最后用水砂纸,把石砚打磨得温润如玉。

掌握了刻砚的基本技巧后,王艳荣先刻简单图案,刻了一阵子“竹节浅浮雕”。后来就能上手“二龙戏珠”、“悬空寺”、“五台山全景图”这样图案复杂、运用多种石雕技法的石砚了。起初,雕成一个砚台得整整一个月,后来七八天就能雕一个。2000年前后,这样一个石砚的价格是350元。王艳荣刻砚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2000元。

2005年左右,河边村的石砚开始滞销。刻砚挣钱少了,砚师们有的改行,有的转做石雕。也就在这一年,王艳荣来到青石村的定襄第一石雕厂。

定襄第一石雕厂成立于1986年,董事长刘双祥。十几年前,刘双祥逐渐把厂子交到儿子刘斌手里。在刘斌的打理下,厂子规模现在已远超当年。该厂主要承揽仿古建筑上的石雕设计、加工工程,五台山几大寺院、榆次老城、大同古城、乔家大院、常家大院、皇城相府都有该厂工匠的作品。

刻砚与石雕,虽然都是与石头打交道,但区别还是很大的。刻砚纯手工,所刻题材基本程式化,以浮雕为主。石雕则千变万化,要综合运用浮雕、圆雕、透雕、剔雕等多种技法。初入石雕这一行时,王艳荣从雕刻墓垄(石雕墓套)的龙凤纹、花草纹做起,现在已经是石碑、石像、石鼓、石迎风、石塔、柱础、影壁、须弥座……无所不雕,无雕不精。

现在青石村各石材加工厂的石料均从山东、河北、北京房山等地购进,进料时说明用途、规格、尺寸,对方就替你把料也下好了。常用的石料有青石、草白玉、福建青、汉白玉、大理石、花岗岩、“中国黑”、“晚霞红”等十几种。

青石村一带的匠人,把石雕的程序称作“画、耕、镳、打”。

画——在一块打磨好的石材上画出所要雕刻的图案;耕——用錾子或刻刀沿笔迹“耕”出印迹;镳——将“画”以外的部分钉出,也叫“钉窟窿”;打——将图案镳打成一定形状,做进一步打磨,并捅出细部纹饰。画表达设计意图,决定雕凿手法,画一次就要“耕”一次。“钉窟窿”决定“底”的深度,一幅图案是否精致、立体效果是否强烈,取决于“镳打”的优劣。

石雕的题材主要是动物、植物、人物。动物多雕龙凤、狮子、象、蝠、鹿、鱼、鹤,寓意福禄寿喜、事事如意。植物主要集中于松柏、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石榴、葡萄、葫芦,寓意长寿多子,富贵福禄。动植物组合出现,则取其谐音寓意,比如猴子坐在马上,寓意“马上封侯”。人物则有福禄寿三星、上中下八仙和《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二十四孝”及戏曲故事中的人物。

做一件大型石雕,需要多人合作且耗费时日。2013年,定襄第一石雕厂为大同古城制作一座三门四柱的砂石牌楼,牌楼高13米,十几位匠人雕刻了近四个月。王艳荣负责雕刻八根戗柱,每根戗柱上都雕有一条盘龙——龙爪奋力伸展、躯体跃动遒劲、须发飞舞张扬——这座牌楼,已成为大同古城一景。为五台山黛螺顶雕造的三门四柱石牌楼,高16米、宽13米,十几位匠人整整雕了半年。王艳荣雕刻的大梁、立柱、卧栏,通体雕饰,构图严谨,图案繁复,翔龙虬曲盘旋、呼之欲出。

王艳荣为五台山普化寺雕造的柱础,形制巨大,综合运用浮雕、镂雕技法,造型生动,令人过目难忘。为五爷庙雕造的石迎风水波涌起,鱼龙腾跃。为菩萨顶雕造的“狮子滚绣球”,通体浮雕,狮子临空而降,动感极强,体现了匠人高超的造型能力。为广化寺雕造须弥座历时两年,高两米、长20多米的须弥座为四面雕,七组吉祥图案彼此呼应,各类连续纹饰相互穿插形成图案组合,凸显出匠师一流的雕饰水平。为广化寺雕刻的“什锦窗”气韵生动,花团锦簇中一只锦鸡立于枝头,层层花瓣似乎迎风颤动——石雕能体现出如此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忻州民间“三雕”流传千年,传至当下后继乏人。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在后工业时代,老手艺、老工匠“无可奈何花落去”,但对一个民族来说,工匠精神应该永不过时——这也正是我们寻访民间高手的目的和意义所在。(郭剑峰 冯晓磊 赵 菁 武进章)

(责编:张毓华、郝亚红)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盐湖捞盐水虫 高空俯瞰宛若舞长龙盐湖捞盐水虫 高空俯瞰宛若舞长龙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