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之
那一炕的风情
如果能穿越时空,你来到半个世纪前的山西农村,无论晋中还是吕梁、雁北还是忻州,你随意走进一户农家,最先看到的,一定是那工笔细描、水墨重彩,大红大绿、大雅大俗的炕围画。
山西农村的炕围画,又以原平、代县的最为有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平县走村串户画“炕围子”的民间画匠数以千计,原平炕围画分布之广、画工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空前绝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原平炕围画专辑,原平因为炕围画而被誉为“美术之乡”。
五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但许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与物,就在这瞬间风流云散。陪伴、温暖了无数人童年的炕围画,仿佛一夜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今天介绍的弓进寿老师傅,就是当年画匠中出类拔萃的代表性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进时光隧道,探究炕围画的前世今生。
炕与炕围画
由火衍生而来的火炕,是人类生存状态的一次革命。千百年来,北方人日夜与炕为伴。一铺炕,就是当年北方人身体和精神的寄托。
200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河北徐水东黑山遗址,发现西汉时北方民族就住上了火炕。“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如此生活场景,成为世代中国农民的憧憬和追求。
忻州百姓把修炕称为“盘炕”。“炕洞子”里用砖隔开,是谓“烟道”。其上覆盖“炕板子”——黄泥拌麦糠、碎麦秸打制的大块方形土坯,也有覆盖石板和城砖的。用添加碎麦秸和石灰混和而成的黄泥把“炕板子”抹平,待其干透后,一铺炕就算“盘”成了。土炕上,穷人家铺席子,富裕些的席子上再铺羊毛毡,夏天取了毡子铺一块花花绿绿的“漆布”。
炕和灶台连在一起,做饭时烧柴、烧炭产生的烟和热气通过烟道烘热上面的炕板子,这样就不必再单独烧炕。烟雾通过房顶上的烟囱排出室外——“炊烟袅袅”这个成语诞生了。
过去在农村,新房建成后,“盘炕”是最重要、技术含量也最高的工程。泥匠手艺差,烟道就不通,“灶火”咋也点不着,就是点着了火也不旺。饭且夹生,谈何热炕取暖?匠人手艺好,还得好生伺候着——忻州某村当年有户人家请匠人“盘炕”,东家不信“邪”,整个过程眼不错珠地盯着,觉得没有任何问题。可生火做饭的时候,滚滚浓烟不仅不向外排还往家里倒灌,呛得全家人涕泪横流跑出屋外。请教本村另一位匠人,只见他端一瓢水上了房,照烟囱口倒了下去,下来后说你再试。再点柴禾,一点就着,火苗“呼呼”直往上窜。这位匠人说,你咋得罪人家了?他在炕洞拐上烟囱的地方,给你糊了一张“粉连纸”……
过去农村,有炕这间屋是“多功能”的——既是厨房、又是客厅、还是卧室。炕上靠墙要放被褥,客人来了也要盘腿上炕靠墙坐。墙面脱落起皮,难免蹭脏衣服、被褥。先民中的聪明人,把刷墙用的“白土子”用胶水调起,在环炕的墙上涂成高约二尺的“围子”。因为有胶水的作用,“围子”不再剥落,也就不用再担心弄脏衣物。此法推广后,又有人觉得灰白一片不甚美观,就以墨线绘以简单的线条边饰,中间再来几笔花花草草——炕围画诞生了
原平炕围画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口说无凭,有物为证。
1985年,铁三局工人修铁路时,在原平班村发掘出一个古墓。墓葬内室一如农村居室,盘有土炕。墙壁四周绘有壁画,壁画上有“画围子”与长方形的“画空子”。“画围子”有简单边饰,“画空子”中最清晰的一幅图案是“二十四孝”里的“郭巨埋儿”——正是后来原平炕围画的主要题材之一。而“画围子”和“画空子”,也正是后来原平炕围画的必要构件。这个古墓中的壁画,从技巧和画风上看,属于单线平涂、色彩淡雅的工笔画。考古人员据此考证,认为此墓葬属于北宋——由此推断,原平炕围画,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盖房必盘炕,有炕必画炕围子。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平炕围画盛极一时,一大批画炕围画的高手在民间如明星般存在,各有各的“粉丝”。张俏官、阎眉中、亢锦、苏鹤章、王白田、张喜平、常增宝、聂志义、李相瑞、范金海、郑千千、弓进寿、田杰、田景春、韩叙才、刘贵海、何英才、何申才……这些画匠高手的故事,现在依然在原平乡间流传。
原平炕围画分三个板块——锅台画、风箱画和炕围画。一套炕围画,由花边、画空组成,画空、边道以外涂色的空间称为“底”。宁武、五寨一带,“底”色多用红棕,红火浓艳,强烈醒目;原平、代县、繁峙一带则多用深浅绿色,清新素雅。
画炕围画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上下两组花边构成一定规格的、起装饰作用的主体框架,烘托中间的画空。“外行看热闹”,采访时我们以为画空中的内容题材丰富、千姿百态,应该是一套炕围画的中心和重点。弓师傅说,其实边道图案才是炕围画的精华所在,评品一套炕围画的优劣高下亦以此为标准。
原平炕围画的花边,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纹饰图案中的“锦地纹”,最常见的是“夔龙边”、“卍(万)字边”。“卍(万)字边”构图繁密工整、华丽精致,寓意绵长不断、万事如意、子孙万代。弓师傅说,“花边一半工”。匠人的手艺,也主要在画花边时得以体现。按老辈儿传下来的程式,花边有五道、七道,最多的有九道边,彼此勾连、通顺。一处画错了,整体就得推倒重来。
边道种类繁多,由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纹样反复连续而成,除上文提到的两种外,还有退色边、玉带边、竹节边、冰竹梅边、卷书边、鹤寿边、福寿边……或平面展开、或立体凸现,有机组合、相映成趣,百色百样、美不胜收。
高明的画匠画边道时,运用中国传统的“叠晕”技法——用一种颜料调出几种色阶,再依次排列绘制,弓师傅称之为“退色”。运用“退色”技法,一道宽边上,同一种颜色逐次变浅、变淡。仔细端详,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韵味。
画空是炕围画的点睛之处,也是画匠们着意表现的艺术空间。画空通常为长方形、圆形、菱形、扇形,表现内容以人物故事、花鸟山水、吉祥图案为主。
人物故事有“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竹林七贤”“伯牙鼓琴”“桃园结义”“三顾茅庐”“麻姑献寿”“白蛇传”“红楼梦”“打金枝”“金水桥”,还有“二十四孝”图……
花鸟画有牡丹富贵、孔雀开屏、鸳鸯比翼、松伴白鹤、蝶戏秋菊、鹊闹冬梅,还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枝红杏出墙来”……
娃娃坐莲花寓意“连生贵子”;花与锦鸡寓意“锦上添花”;牡丹上蝴蝶翩翩,花下还卧一只花猫,是谓“耄耋富贵”;月季花插在花瓶中,则是“四季平安”……这些吉祥图案,最受百姓青睐。
画空内的山水,或为高山奇峰、或为飞瀑流泉、或为碧树烟云。风景画则多为各地名胜——北京的颐和园、北海的白塔、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桂林的山水、太湖的渔歌帆影……
画一套炕围画,要经过选料、泥墙、裱糊、刷底、腻平、打磨、拓花、绘制图案、着色、刷矾、上漆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比如“腻平”这道工序,要把研细的砖头面儿、黄土面儿用桐油、浆糊、水胶调起,将这混合物在墙上反复抹、刮。待其干透后,再用细砂纸打磨到一平如砥。
再比如“刷矾”,把白矾和骨胶按2:1的比例调匀,将其刷在完成后的画面上,这是为了防止颜料和油漆渗入墙壁。
弓师傅说,“画匠胶为主”。画炕围子离不开胶,但用胶也有诀窍。用胶多了,墙面滑脆,不易附色;用胶少了,墙面酥松,难以持久。
最后一道工序“上漆”,早先用桐油,后来用清漆,“罩”上几遍后,可保炕围画多年后仍鲜艳如新。
绘制一套炕围画,简易些的四五天,东家讲究、家境富裕的,也有用二十几个工、画小一个月的。换句话说,当年农民请匠人画一套炕围画,普通花二三十块钱,多者有花五十块的——而一户农家,其时年收入也就三四百元。对当时农村居室“装修”最昂贵、最亮眼的所在,农民对炕围画十分珍惜。炕围画怕潮、怕暴晒,讲究些的人家,做饭时都要开门亮窗,生怕蒸汽“打”了炕围子。对锅头的炕围画,做饭时往往要在其前面立个用高粱秸秆编成的“拍拍”,或者挂个布帘。
弓进寿讲故事
弓进寿师傅是原平市新原乡张村人,今年七十八岁。从十八岁画炕围画至今,已整整一个甲子。
快八十岁的人了,弓师傅面色红润,少见皱纹——这也许跟他从事的职业有关——炕围画匠在原平被称为“细匠人”,做的是细致营生,很少风吹日晒,因此比同龄人显得年轻。
弓师傅的父亲弓祥忠吃了一辈子手艺饭,除了画炕围子,还会做纸扎、裱糊、油漆、泥塑彩绘。弓祥忠当年是原平炕围画界公认的“探花”,“状元”是原平北贾村的张俏官、大名张文斗。
受父亲影响,弓进寿从小喜欢画画儿。在原平中学上初中的时候,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不说,住的宿舍又潮,腿疼得受不了,辍学回家后就跟父亲学画炕围子——当年原平的炕围画匠人,不少就是这样父亲传给儿子、兄长教会弟弟。
第一次给父亲打下手,是在解村乡马家山村一户人家。父亲在墙上用铅笔勾出花边,他用毛笔描画。跟父亲差不多一年,弓进寿就能独立行动了。他画的第一套炕围画是给岳父家画的,其时刚满十九岁。
画了没两年,“文革”开始,以前那些“才子佳人”不能画了,取而代之的是“样板戏”。弓进寿画了一阵子《红灯记》里的李玉和、《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的杨子荣。画这些,比起画关公、画黛玉要容易很多,惜乎百姓不感兴趣——炕围子总要画的,画这些,聊胜于无。
“十年动乱”结束后,老百姓日子有了奔头,一个直接表现就是,“炕围画的春天”来到了。农民盖了新房要画,拾掇老房子要画。手艺好的画匠,过罢正月十五就有村民上门预约。
画匠的报酬有两种支付方式,一种是算“工”,看画一套炕围用几个工。弓进寿刚“出徒”的时候,一个工折合1.2元,后来涨至1.6、1.8元,最后2元封顶。普通人家画一套,一般七、八个工。弓进寿当年跟他父亲给柳河村李宝山家画炕围,一面墙做了二十几个工,炕围画的精致、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也有用一个工就能画一套的画匠,这是因为东家穷,但炕围子还是要画的,只能叫画匠中的末流比划比划、意思意思。另一种就是做包工,根据东家的要求,计算画一套是二十五还是三十块。
手艺好、名气大的画匠很受村民尊重,东家顿顿给“开小灶”,猪肉炖粉条、油糕、饺子管够,基本就是过年的待遇。
接到营生后,弓进寿骑自行车就出发了。他斜背一个挎包,包里装着一根“二尺”也叫“爬尺”、十几枝大小毛笔以及骨胶和白矾。弓师傅说,做他们这一行,有“好匠人八个月”的说法。意思是画匠手艺再好、营生再多,一年也只能做八个月。每年农历二月开工,伏天雨水多、屋里潮湿不能做,冬天也不能做。不能画的时候,弓师傅就在家做纸扎,收入比画炕围子还高。
画炕围几十年,弓师傅遇到许多奇闻轶事。篇幅有限,仅举两例。
当年,原平武彦村有个李姓泥匠特别会盘炕,人称“炕神仙”。既有“神仙”之名,其行事也特立独行、出人意表。“炕神仙”是个大孝子,早早就为母亲准备了一副好寿器。有一天突发奇想,对母亲说:娘,人死如灯灭,到那边住的好赖谁知道?娘你还没去过北京,卖了“材”我带你上北京哇?母子俩从北京回来后,此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也算惊世骇俗。
李匠人孝顺母亲,儿子却经常顶撞他。为了教育儿子,“炕神仙”请弓祥忠、弓进寿父子给他家画一套炕围画。炕围子画什么内容从来都是画匠决定,“炕神仙”却破天荒地来了个“命题作画”——他要求弓氏父子在锅台画“猫教老虎”,在墙上画“人心不足蛇吞相”。
民间传说——猫曾教老虎跳跃和捕食小动物,不久老虎这些本领都超过了猫。猫怕虎伤害自己,没教虎爬树。老虎最后要吃猫,猫迅速攀上大树得以逃脱。
还是民间传说——一对父子上山砍柴,见一小蛇冻僵欲毙便救回家中。儿子每日与蛇嬉戏,蛇也日渐其大。邻人恐惧,父子俩就把蟒蛇送回山上,分别时蟒蛇三点头以示感谢。几年后贴出皇榜,皇帝要用蛇胆为太后治病。儿子上山寻见蟒蛇,蛇为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吐出一胆,因此而眇一目。蛇胆送进宫后果然灵验,儿子获赏金银财宝无数。数年后,皇上有病又求蛇胆,儿子又上山求蛇,蛇忍痛再吐一胆,这下双眼俱瞎。治好皇上后,儿子被封宰相。享数年荣华富贵后,宰相想自己难免有病,何不求蛇再吐一胆备用?此时,蛇已无力再吐,宰相便钻进蛇肚去割。大蟒疼痛难忍,口一闭,宰相葬身蛇腹——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的由来。
“炕神仙”要求在炕围子上画这两则民间传说,意在对其子进行道德训诫——父母养育恩重如山,为子不可忘恩负义。弓氏父子对“炕神仙”的意图心领神会,把老虎的张牙舞爪、狸猫的机敏果断、宰相的贪婪无耻,一一描画得活灵活现。不过,用炕围画教子,也只有“炕神仙”能想得出。而这样的炕围画题材,在原平也是绝无仅有。
好匠人上门画画儿,同村的百姓多要登门观赏、评品。这一日,弓家父子来到田家庄村,给一户人家画了一套有牡丹和大红公鸡的炕围画——牡丹富贵,公鸡善鸣,寓意“功名富贵”。村民三三两两前来观看,无不掩口而笑,说:看这大红公鸡!翎毛“特擞擞”的,真个像哩……此等夸奖,弓家父子习以为常,起初并不在意。说这话的人多了,弓祥忠又无意间看到女主人神情扭捏,浑身不自在,便心知有异。出去悄悄一问,原来女主人在村里的诨名就叫“大红公鸡”——大约是说此人好斗、不好惹。此时,炕围子已经画好,只差“上漆”了。主人有此忌讳,但又不能明说。如何让东家在不察觉的情况下不再尴尬?弓祥忠拿起画笔涂涂改改,把公鸡改成了锦鸡,好一幅“锦上添花”图!
跟着父亲学画,弓进寿掌握了“画鸟先画嘴,眼眶上唇起”“尺山寸树豆人”等绘制炕围画的传统技法,在色调、人物比例、服饰、衣纹、染色诸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更难能可贵的是,弓进寿“师古”而不“泥古”——民间画匠难有培训、提升的机会,他就找来现代工笔山水、花鸟、人物的名家、大家的作品,潜心揣摩、细心体会,融汇贯通后倾注于自己的笔端。他的工笔人物,以线条勾勒为造型手段,以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圆曲直,以用笔的轻重缓急、顿挫刚柔,以用墨的浓淡干湿、浓淡互破,通过形体写实,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村再盖新房都是“现浇”,除了少数人家为父母盘个炕,火炕在农村迅速消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炕围画盛极而衰。随着火炕的没落,炕围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没人画炕围子了,原平众多画匠被迫改行。弓进寿和十几位一流画匠被招至原平工艺美术厂画挂镜,可没几年挂镜也没了市场。“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弓进寿使出年轻时从父亲那里学到手的泥塑彩绘手艺,在大小庙宇塑像维持生计,直到2011年。
炕没了,画还在
2009年,原平炕围画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起原平炕围画的“非遗”保护,就要提到一个人——原平瑞德工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秀全。
李秀全出生于原平古镇崞阳。当年,其祖父请人画“炕围子”,六岁的李秀全爬在炕上看得入了迷,炕围画上的“杨家将”、“岳飞传”人物刻入脑海,几十年后无法忘怀。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原平人,李秀全有浓厚的“炕围画”情结——“流传上千年,又是原平市的代表性民间艺术,我不能看着它就那样销声匿迹。”
2011年,李秀全创办炕围画创作基地。他一一拜访原平炕围画老艺人,聘请弓进寿等为炕围画创作基地的专职画师。为了让人们直观感受炕围画的艺术魅力,李秀全还在基地建起两个展览室,砌起炕、画炕围,还原了当年的场景。
2013年,原平炕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现在,公司已建起炕围画艺术馆、数字多媒体展示中心、绘画室、创作室、展览室、装裱车间、木工车间,成为一家集研制、创作、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文创公司。
2012年9月,李秀全带队,原平炕围画亮相全国第九届民间艺术节。这也是原平炕围画沉寂多年后,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在这次展会上,弓进寿创作的“二十四孝”炕围画长卷,获“全国民间艺术展最佳作品奖”。
2013年、2015年、2017年,连续三届参加山西省“文博会”,展出弓进寿创作的“红楼梦人物”“贤孝图”“秀美原平”等作品,其中“富贵长寿”获金奖。
2014年9月,参加山西民间艺术精品展示会,正在山西访问的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盛赞原平炕围画,接受了公司赠送的、由弓进寿创作的“原平炕围画”长卷。
对炕围画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炕围画原本在炕上,墙壁就是“画纸”,如何使之从墙上“走”下来?弓师傅先尝试在宣纸上作画,但尺幅一大,宣纸就会起皱、皲裂。后来试着在绢上画,又发现生绢洇水。熟绢上过胶矾水后在其上作画,感觉比熟宣纸还细腻滋润,又不存在起皱、开裂的问题。因此,在写真布出现之前,弓师傅一直在熟绢上作画。写真布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良好的吸墨性能,画面色彩表现鲜艳,饱和度好,价格还比丝织品熟绢便宜很多。现在,弓师傅就在写真布上画炕围画。
把炕围画制作成长卷、装在镜框里、做成床头画,赋予了古老的炕围画以新的生命,形成了炕围画艺术系列产品。炕没有了,但原平炕围画还在。虽然不在墙上了,但炕围画的形式和内容原汁原味,以新的形制又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采访的时候,弓师傅正在墙上工笔绘制“文姬归汉”图。现在,原平能画炕围画的画匠,年龄都在七十岁以上。缺乏年轻人的参与,原平炕围画的未来仍不容乐观。但无论如何,在李秀全、弓进寿们的努力下,原平炕围画“非遗”保护已艰难起步,正在奋力开拓生存、发展的空间。
希望再过五十年、一百年,那一炕的风情,依然余韵悠悠、不绝如缕。(郭剑峰 冯晓磊 赵 菁 武进章)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