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高手在民间》之

晓辰故事多

郭剑峰 冯晓磊 赵 菁

时间: 2022年03月23日15:05  来源:忻州晚报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忻州频道>>忻人忻事
分享到: 评论:

“大国非遗工匠”刘晓辰

1995年,定襄宏道镇一个20岁出头的农家子弟,无意中尝试制作缩微木作模型。他当时没有想到,这个尝试竟然填补了国内工艺品市场的一个空白。

晟龙木雕缩微模型局部

用20多年时间,他将其一手创办的晟龙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木作模型企业和全国最大的木雕古建筑模型生产基地——没有之一;他创建的中华古代建筑模型博物馆,开全国之先河、目前独一无二;中国各级博物馆陈列的古建筑模型,95%出自他的企业。他致力于挖掘和开发古建筑的艺术、商业价值,为山西乃至中国古建模型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品获奖、头衔荣誉数不胜数。“晟龙木雕”,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晟龙木雕缩微模型局部

许多人都知道,他叫刘晓辰;更多人不知道,晓辰故事多……

谋生

宏道镇地处定襄、原平、五台三县交界处,因为地理原因,商贸、手工业向来发达,有“百业镇”“百工坊”的说法。所谓“百工坊”,是说当年全镇有上百个手工作坊,铁匠铺、木匠铺、裁缝铺……有些作坊,已经永远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比如皮硝行,百姓俗称“熟皮子的”——把剥下的牛羊皮鞣制成革。因此宏道镇五行八作各显神通,能工巧匠藏龙卧虎。宏道镇的木匠,当年就有大木作、小木作、细木作之分:或立柱上梁、起房盖屋;或一榫一卯、打造家具;或以刀代笔、精雕细刻。

生在宏道,后来从事的行当又与木料密不可分,但刘晓辰的木作技艺却并非得自家传——父母务农,父亲农闲时做些小生意。小时候,刘晓辰的一大爱好是在教室里用铅笔刀刻削粉笔,“雕刻”些小动物。不过,这也是囿于当时条件的无奈之举——男孩子总得有个玩具和玩法吧?这跟他后来从事的行业似乎也没有因果关系。

从宏道高中毕业后,半大小子就在建筑工地搬砖和泥打零工。灰头土脸干了半年后,晓辰发现了一个商机。

宏道镇周边的原平南白、东社,五台东冶、建安,当时交通不便,农民又缺少运输车辆,收获玉米后换白面成了难事。晓辰跟爹合计,投资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个“发小”共同做起了“互通有无”的生意——从宏道镇粮店买白面拉到山区换成玉米,把玉米拉回宏道卖给粮贩子发往四川,挣些运费和差价。一袋面粉50斤,能换一麻袋玉米180斤。两个小后生既是司机又是装卸工,小200斤的麻袋一哈腰扛起来就走。风餐露宿、早出晚归。好在收入不菲,两人一天能挣三、四十块钱。

山路崎岖,手扶“三蹦子”猛给油时车灯才会亮。一天深夜,两人又累又困,拐弯时没踩油门,看不清前方路况。到了跟前才发现不对,车把一横没有打过来,半个前轮已经在崖边悬空。二人惊出一身冷汗,回来后说甚也不敢干了。

晓辰“赋闲”在家,闲来无事,买了锯条、刻刀,用木头胡乱刻些什么东西。父亲说,年轻人还是学一门手艺,就让晓辰去找他的一个表舅。表舅是宏道镇一个会“全活儿”的老木匠,其时在太原“走工”。晓辰到太原说明来意后,没想到“不挣钱、只管饭”这条件工头还不答应。太原的工程做完后,表舅在宏道的一个朋友请他回来盖五间瓦房,这下表舅自己能做主了,就带着晓辰来到东家。甥舅二人做了一冬天,盖起五间漂漂亮亮的砖木结构大瓦房。

木工出徒一般得三年。到底是自家亲戚,舅舅倾囊相授绝不藏着掖着,外甥学手艺也如海绵吸水一般。这种“实训”的机会其实很难得,新建砖木结构瓦房考较木匠的工序和工艺,晓辰一一经历。毕竟是高中毕业,计算呀画图呀,舅舅一点拨外甥就心领神会。通过盖这五间瓦房,刘晓辰初步掌握了木匠的基本功,于木匠这一行算是入了门。开春后,舅舅在太原揽了一桩雕花营生,晓辰又跟着边学边做干了半年。这单营生做完,不得不又一次回家“赋闲”。

有天,偶然从一本书上看到大同“九龙壁”的照片。一时技痒,就照猫画虎雕了起来。遇到疑难处无人指教,当时资讯也不发达,完全是自个儿瞎琢磨。断断续续刻了半年,只弄出一个“半成品”。实在没信心了,忍痛放弃。

又一次打零工。这回是在宏道镇一家蛋糕店摊烤蛋卷。当时设备落后,烤了一个月,双手满是水泡。十指连心,想干也不能了。

回家养伤,百无聊赖乱翻书,在一本什么书上看到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当时,晓辰不了解古建筑的内部结构,也不知道什么是缩微模型,更不懂啥是缩微的比例。只是觉得如果用小木棍儿、小木块儿拼插一个“缩小版”的木塔,其难度应该比雕刻“九龙壁”要小些。他完全没有想到,他命运的转机、一生事业的开端,就从这些木木棍儿、小木块儿开始……

做塔

古建筑的原料,中国以木材为主,西方则以石制梁柱为基本构件。

山西是“中国古建筑的宝库”。现存宋辽金之前的木构建筑占全国的75%,中国仅存的4座唐代木结构建筑都在山西。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兵燹、地震和火灾、人为的破坏,古建筑首当其冲、百不存一。因此,幸存到今的古建筑,不可再生、弥足珍贵。

应县佛宫寺内的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塔高67.3米,底层直径30.2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整体架构全用木材,没用一根铁钉。全塔共应用54种斗拱,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其卯榫结构刚柔相济,这种耗能减震的设计,甚至超过现代建筑学的科技水平。应县木塔,被誉为“现存世界木结构最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史上最有价值的坐标”。

现在看来,应县木塔实在是上苍赐予刘晓辰的一件“恩物”。只是,他制作第一个“缩微版应县木塔”的时候,还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

置办推刨、手拉锯等一应工具。用什么木料?宏道及周边乡村种果树的多,梨树等果木的大材做家具开裂,村民只用其做擀面杖。修剪下的粗细树枝,百姓就做了柴禾。晓辰拣拾一些,正堪其用。

说当时的刘晓辰是“无知者无畏”也好,是“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旺”也罢,在没有范例、没有资料、更没有人指点的情况下,这后生“吭哧吭哧”就上手了。有时候,一个部件做十次也未必成功,他做的第一个“塔”,大小部件上千个。整整做了半年,自有应县木塔以来第一个“缩微版应县木塔”问世。

做成第一个,晓辰意犹未尽,接着做第二个。毕竟熟练了,少走了许多弯路。两个月后,相比第一个精确度、光滑度更高的小木塔拼插完成。反复端详这一对儿玲珑剔透的小木塔,刘晓辰成就感爆棚,却完全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大半年,可是一分钱也没挣着。

村里同年仿岁的后生忙着挣钱娶媳妇儿,自己鼓捣了这么久,倾注心血无数,送人肯定舍不得,定襄估计也没人会买,到哪儿能把它变成钱呢?

卖塔

晓辰的父亲当时正三天两头跑太原——从宏道镇一带收购豆类作物,装口袋后搁公共汽车顶子上到太原售予杂粮批发商店。没准儿太原有人要这个东西?

这天,晓辰早上不到五点就起来,把第二个小木塔放纸箱里用细麻绳捆扎,一路颠簸三个多小时来到省城。他在车上就寻思,咱这东西应该属于“工艺品”,所以到太原后看见门头有“工艺品”三字的门店就进。进了几家,人家都说没有见过,不知道这算啥,不收。

跟父亲一起住进小旅店。父亲白天处理生意,晓辰提着纸箱子满太原转。这天来到省文物局旁边的山西省文物商店,只见橱窗上贴着“收售工艺品、文物复制品”的字样。山西省文物商店?这名头也太大了。他也没抱多大希望,进去打开纸箱取出塔摆在柜台上——有枣没枣三竿子吧。

店里一位工作人员走过来,端起小木塔左看右看,对晓辰说:“你这东西吧,我们店里从来没有见过类似的,不过我个人挺感兴趣。你放下我们可以寄卖,卖了给你钱——你准备卖多少钱?”

商店名头够大,晓辰深信不疑。卖多少钱?他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当下心里一合计,自己做了两个月,每天算10块工钱,材料成本忽略不计,就要600块吧。那人也没砍价,只说你回去等着吧。

东西是放下了,心里反而空空落落。也没心思做别的,就帮父亲收售杂豆跑太原。其时刚买了自行车,一到了太原就骑车到省文物商店。跑了七八回,每回一进店,远远看见小木塔还在那里杵着,去一回失望一回。

这天又去,还没跨进店门,就看见摆塔的地方空着了!心中忐忑,还没开口,只见那位工作人员从柜台抽屉拿出用橡皮筋扎着的一沓10元钞票:“有人买走了,给你钱……”

刘晓辰一时如置身云里雾里,欣喜若狂,恍若梦中。爱好敢情真能变成钱——他也不是没挣过这么多钱,但以前是下苦出力,这回可是凭自己的手艺!受访时晓辰说,后来挣到6万、60万、600万时对他的冲击,都不如这1995年夏天的600元。

至于店方把小木塔卖给谁、卖了多少钱,人家不说,他也不敢问,几年后才偶然知道。

好事还没有完。那位工作人员提出再订10个,还是寄售、卖了给钱、没有预付款、要求三至五个月完成。刘晓辰当时正被喜悦冲昏头脑,想也没想就在合同上签了字。

收徒

回宏道后,刘晓辰才醒过神儿来——一个就做了两个月,十个再快也得一年半。这合同也签了,头“嗡”一下就大了。

冷静下来后思谋,出活儿慢,一是自己单打独斗,二是部件加工都是手工。他想到了用机具,可市面上根本没有现成的可买。于是自己琢磨制作小电锯,用旧电吹风机的电机做动力。小电锯切割细木棍儿、小木块儿省时省力,工效提高10倍都不止。

其时正是三伏天,屋里热得实在不行,晓辰把“工作台”——其实就是一张写字台摆到门洞。凉风习习,兀自满头大汗。有的街坊路来路过看见了,就跟他说:你一个人忙不过来,俺那小子初中毕了业没事干天天在街上晃,给你打个下手咋样?工不工钱无所谓,只要他不再“混社会”就行。晓辰说那过来试试?这一试,就来了五、六个小徒弟。

人手多了,如何调配?晓辰根据工序给几个人分工,下料的管下料、切削的管切削,“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人只学一个环节,上手快、熟能生巧。这个模式行之有效,一直沿用到现在。分工合作,进度明显加快。第一批制作10个木塔的订单不仅只用4个月就全部完成,而且工艺水平也有明显提高。拿到太原,店方照单全收,陆陆续续差不多一年卖完,其后第二批又订10个。

第二批卖完后,晓辰才知道,这些小木塔是被应县文旅部门收走了。因为当时国内还没有同类产品,物以稀为贵,有几件应县方面销到了国外,一件最高卖到了1000美元!

飞跃

1997年,各省(市、自治区)为庆祝香港回归献礼,山西省文物局受命制作三米高的“应县木塔”作为礼品。图纸和方案出来后,文物局在全省选调木作顶尖能工巧匠参与其事,其中包括刘晓辰。跟这些身怀绝技的老手艺人朝夕相处三个月,刘晓辰眼界大开,对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内部结构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古建筑的部件诸如榫卯、斗拱、雀替、飞檐的功能、制作方法。

此前,他制作的“缩微版应县木塔”算是“仿制”——没有精确的缩微比例,榫卯、斗拱、雀替、飞檐等等只求形似。此后,晟龙木雕的木作模型就是“复制”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前后已然完全是两个概念——“复制”,就是百分之百、就是原汁原味。建筑的部件按比例缩小了,但每一个都是原部件的“具体而微”——斗拱,在横梁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拱传递到立柱;雀替,置于模型横材与竖材相交处,防止横竖构材间角度倾斜……就古建筑模型制作而言,这其实就是一个质的飞跃。

礼品送港后好评如潮,直接带动了晟龙木雕厂的产品销售。此后订单不断,刘晓辰招兵买马、改进革新工具,产销两旺。

1998年,他参加西北工程学院建筑系的函授学习,系统掌握了建筑的结构、力学等理论。起步时,工作间是自家的“门洞”,后来搬到姐姐家的4间空房里。2000年,租用宏道镇一个废弃的养鸭场,工人也增加到20多人。2003年,建起300平方米的小二楼,员工增加到50多人。产品也由“应县木塔”“单打一”,陆续开发了几个新品种。其时,企业架构已分成生产、仓储、销售三个部分,产品已遍布全省工艺品商店。2007年,占地5亩、厂房800平方米的新厂区投入使用,员工增加到七、八十人。其时,已实现了产品多样化、材料高端化——产品包括“应县木塔”“晋祠圣母殿”“边靖楼”“雷峰塔”“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陕西周口山陕会馆戏台”“四川自贡西秦会馆戏台”“乔家大院模型”“慈宁宫大殿”“天坛祈年殿”……等上百种。原材料也由梨木升级为从国外进口的红木、紫檀。

2007年,我国著名古建专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先生到厂考察。看到琳琅满目的古建筑缩微木作模型后,罗老激动不已,欣然命笔:“古建宝库,天工传人”——山西是中国古建筑的宝库,刘晓辰的木作巧夺天工。

2009年、2019年,晟龙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参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70周年庆典山西彩车的设计制作任务。彩车驶过天安门,“晟龙木雕“传美名。

转型

想当年,制作模型的“蓝本”只是一张不甚清晰的照片。2007年以后,刘晓辰和公司的设计人员便经常分赴全国各地实地考察,测量各地标志性古建筑,掌握了海量的第一手资料,回来分解后出结构图,确定比例后精工制作。

公司制定了占领全国市场的产品开发、销售策略,即“点对点开发,点对点投放”。

比如,开发出“黄鹤楼”缩微模型后,由销售人员到武昌各大文物、工艺品商店“铺货”。公司提供建议销售价,给经销商比较大的利润空间,而且“铺货”时不收预付款,经销商完全是“零成本”运营,售出后结算。这种模式,从根本上调动了各地经销商认可、推销产品的积极性,开发一种、成功一种。到2016年,全年售出产品首次突破1万件。

当缩微木作模型作为工艺品、礼品的市场渐趋饱和后,刘晓辰未雨绸缪,果断重新进行市场定位。

他了解到,全国高校建筑专业在讲授中国古建筑的时候,基本都是“二维教学”——学生面对的是一张张古建图纸。没有立体的、三维的、完整的教学模型及剖面模型,教学效果多年来不尽如人意。为此,公司开发出一系列结构型古建、古建剖面模型,为全国40多所高校建筑专业提供教具,直观地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时代特征、建筑特点、南北风格,受到相关高校师生的热烈欢迎。此举,在全国亦属首创。

古建筑是不可移动的文物。而一家博物馆,如果没有古建筑的展示,无论如何是个缺憾。刘晓辰瞄准这个空白,开发出小比例的缩微木作模型,把不可移动的文物,复制成可移动的展览品。目前,全国各级博物馆的古建筑模型陈列品,95%出自定襄晟龙。

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和体量的时候,尤其是文化企业,企业家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往往会通过一个载体呈现在世人面前。对刘晓辰而言,这个载体就是他投巨资兴建的全国第一个专题性的古建筑模型博物馆——中华古代建筑模型博物馆。

正在装修、布展的中华古代建筑模型博物馆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个展区。馆内,1:1的梁架、斗拱、藻井、门窗等古建部件令人震撼,按1:10比例复制的缩小版古建筑气势雄伟。比如“应县木塔”,按比例缩小后也高达6.7米,十几万个部件,六七个工人整整做了半年。制作这些木构的十几个车间安装最先进的防尘、抑尘设备,各种大小切割机、数控车床、机床以及叫不来名称的加工设备,完全颠覆了人们固有的“工艺美术品制作”的概念。

“三级跳”

身为“大国非遗工匠”,刘晓辰一直“致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华夏古建艺术”。

他说,“非遗”保护,必须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前提下与时俱进。保护“非遗”靠“输血”不行,必须赋予“非遗”项目“造血功能”。老一代手艺人技艺精湛,但思想守旧,尤其是不懂经营其产品。老手艺人以个体出现,他的作品往往停留在孤芳自赏的状态;往前走一步,个体变成作坊,作品成为产品,这个“非遗”项目就算初步具备了自我“造血”功能;而当把产品做成产业、作坊成为团队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项目在保护非遗技艺基因的前提下浴火重生。

刘晓辰带领晟龙木雕模型艺术有限公司,完美地完成了这个“三级跳”。

来到刘晓辰的办公室,只见书柜、茶几、电脑桌上,随处都是各种大部头古建类书籍。各省《古建筑地图》、《中国古代建筑史》一至五卷、《中国名塔》、《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山西古建筑测绘大系》、十几卷本的《世界建筑史》、《中国古建全集》……林林总总。打开一看,有的夹着书签,有的写满眉批。前几年,他热衷于自驾、摄影,到全国各地寻访著名古建筑,所谓“行万里路”;这几年,一有时间便手不释卷,是谓“读万卷书”——晟龙木雕能做成全国同行业中的“巨无霸”,其掌门人如此潜心钻研,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农家子弟,赶上了改革开放和国家古建、“非遗”保护的好时候,把“晟龙木雕”做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省著名商标”“山西省十大文化品牌”。刘晓辰现任忻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作为忻州“民间高手联盟”的“扛把子”,他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郭剑峰 冯晓磊 赵 菁)

(责编:张毓华、郝亚红)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山西曲沃:面塑版“冰墩墩”受青睐 山西曲沃:面塑版“冰墩墩”受青睐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