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振兴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以农村改革为关键一招,以乡村治理为固本之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成就巡礼】书写乡村振兴时代华章
“基地以科技驱动农业资源,实现了农业资源与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10月12日,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现场观摩活动走进山西农谷先正达现代种业示范基地,由生产设施现代化、生产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数据化、生产流程工厂化生产的中高端食材令参会代表赞不绝口。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开春说,今后将组织专家队伍来这里“取经”。
“十三五”以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咬定硬任务、把牢基本盘,实施“特”“优”战略,开新局、谋新篇,“三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乡村振兴步伐坚实有力。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深做细
“今年我们这1万亩小麦,率先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比去年亩均增收200公斤左右。”说起今年小麦新创的亩产高产纪录,山西瑞德丰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现在依然很兴奋。
“十三五”以来,我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产量屡创新高。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省坚守耕地红线,夏粮再次喜获丰收,单产再创历史新高。眼下,各地正在收获秋粮。
现代农业实施“特”“优”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全省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山西农业从生产型向市场型、粗放型向集约型、家庭型向融合型、数量型向质量型、“靠山吃山型”向“两山理论型”的“五个转变”。
——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2017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制定有机旱作地方标准73项、集成旱作技术模式50项,在长治、晋中、朔州、忻州等4市15县120个封闭示范片开展封闭示范,打造了一批“有机旱作+特色产业”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高位推进三大省级战略和五大平台。2016年,我省提出把山西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运城水果出口平台作为省级三大战略,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如今,山西农谷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和深化农村改革,正在全力打造山西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和农村改革先行区。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规模化养殖率达60%以上,区域内奶牛养殖量和奶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五大平台以品牌质量为引领,实施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辐射带动山西特色农业产业的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聚力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打响山西农业特色优势牌。围绕酿品、饮品、乳品、主食糕品、肉制品、果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中医药品,全力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千亿产业。山西药茶、山西小米、山西陈醋、山西高粱、山西荞麦等一批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辨识度越来越高。
“闻着香,喝着更香,相信今后一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9月26日,在山西药茶品鉴会上,太原市民丁凯在品尝过连翘茶后连连称赞。今年,我省药茶产业大发展,培育药茶加工企业和合作社200多家,正努力将山西药茶打造成为中国第七大茶系。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
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十三五”以来,我省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农业农村活力。
——整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连续三年扩大试点范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实现了整省推进。“合作社从盘活有形资源和挖掘无形资产双向发力,我们花塔村整合村南330亩闲置土地,恢复晋祠大米种植,建成了田园综合体——稻田公园,走上了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新路子。”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花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何建平说起自己的村充满骄傲。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45930个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股份制改革,累计向农民分红5.05亿元,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点培育。全省累计培训以农业经理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和创业创新青年为代表的具有引领带动能力的职业农民8800人,轮训新型经营主体15万人。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遍地开花。我省在全国率先颁布《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规范》《农业生产性服务指南》地方标准及《农业生产托管绩效评价办法》,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9年辐射托管服务面积1850万亩,带动87.6万户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我的合作社现在托管着周边4万余亩地,帮助大家年增收1500余万元。力争明年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完成10万亩。”10月16日,新绛县种粮大户晁贞良说起自己的“土地托管事业”信心百倍。
——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我省深入开展特色产业发展,民生投入和扶贫攻坚力度持续加大,农业农村各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为农民稳定增收提供了基础和保障。2016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17年我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30元,比上年增长10.7%。2018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0元,比上年增长8.9%;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5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2019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0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
今年上半年,我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采取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开发公益岗位、支持自主创业、设立未就业险等系列稳岗就业举措,城镇新增就业22.4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97元,同比增长3.1%。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增强
“以前我们村是刮风睁不开眼,下雨天车进不了村。现在可变了,村内道路两侧和房前屋后栽种着杏树、桃树、枣树,还有金叶榆、垂头榆等景观树木,美得像花园一样,是远近闻名的模范村,大家过得可舒心呢。”10月15日,朔州市朔城区贾庄乡薛家店村党支部书记赵海军说起村里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十三五”以来,我省扎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增强。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目标基本完成。聚焦“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我省全力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93.5%,因地制宜推广改厕模式,2019年完成改厕47.58万座。阳泉市平定县白家掌村白秀堂高兴地告诉记者:“改了厕所,干净了、卫生了,冬天再也不用受冻了。”今年,我省将继续完成50万座户厕改造任务,力争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5%左右。
——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抓组织协调、抓试点示范、抓载体创建,我省出台乡村治理实施意见,省市县三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统筹推动。2019年,推荐灵丘县、阳泉郊区、长子县申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62个村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全省98.2%的行政村有了集体收入,近一半的村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全省2/3的行政村达到“三零”创建标准。
——农民培训扎实开展,农民素质日益提高。从2014年到现在,我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农民主体、需求导向”原则,6年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8.45万人,占农业从业人员的7.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7个百分点,一批高素质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乡村振兴的排头兵。芮城县永乐镇临河村村民杨自立说:“我参加过多次农机手培训,一年能收入十几万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眺望更远的未来。三晋大地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三农”发展正在迎来美好的明天。(王秀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