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邀红薯“甜蜜蜜”
二月底,天气刚刚回暖,忻府区董村镇游邀村村民宿满银就找出烤炉,带着去年收获的红薯,到市区卖起了烤红薯。经过一冬天储藏的红薯,烤制过后糖分充足、香甜软糯,非常受欢迎。“师傅,你这是啥红薯呀?比我原来吃的好吃多了!”
“这是我们游邀村自己种的,是我们的‘招牌’特产呢!”宿满银骄傲地说。近年来,忻府区凭借着高品质红薯,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甘甜红薯之乡”,游邀村民也因种红薯致富,让“游邀红薯”成为全国品牌。
干部、种植大户带头 引进红薯新品种
在2017年大规模种植红薯前,玉米是忻府区董村镇的主要作物。全镇85%以上的耕地种植玉米,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也上不去。低收入让大量年轻人离开土地,去城市里打工挣钱。
为了改变现状,董村镇党委、政府积极推广“支部书记示范田工程”,鼓励全镇村党支部书记和种田能手走出去,向农业发达省学习发展思路。对于游邀村来说,发展什么产业比较合理呢?游邀村党支部书记苏全虎陷入了沉思。
“通过走访我发现,游邀村有100多年种植红薯的历史,但因为品种老化,亩产不足3000斤,因此种红薯的人越来越少。”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苏全虎有了思路,“我们这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果引进高产量的新品种红薯,也许是条致富的好路子!”
苏全虎的想法,得到了种植大户张安龙的赞同。为了寻找新品种,他们去省外考察。“我们去了山东、河北、河南等地。2017年,我们在山东学习交流时,找到了合适的品种,就引进了一批红薯苗。”张安龙说。
看着运来的绿色幼苗,村民们有些怀疑,“这些新品种和原来的苗也差不多,能提高产量吗?”连苏全虎的妻子也不理解,“试种万一效果不好,白耽误一年工夫!”面对大家的质疑,苏全虎说:“咱是村干部,咱不带头谁带头?”
初次推广试种,苏全虎和张安龙就种了100多亩,经过精心养护,2017年秋天,新品种红薯亩产达到6000多斤。“听说红薯丰收,阳泉市华龙超市来人全收购了!”苏全虎的收入因此增长了许多。
看到种植效果显著,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新品种。经过对比筛选,到2020年,全村超过70%的薯农都种上了“济薯26号”“烟薯25号”“西瓜红”“哈密”等新品种。
户均亩增收3000元 红薯铺就致富路
随着红薯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为了延长产业链,2019年苏全虎建了8个育苗大棚,仅育苗收入就有10万多元。尽管如此,他还是有些担忧,“种苗由种薯发育而成,很多村民找我反映,大家没有种薯,还是需要去山东购买,这样不仅受制于人,运输成本也大。”
为解决村民们反映的种薯问题,山西农业大学与忻府区红又甜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进一步在育种上下功夫。“种薯生产对环境要求比较高,周围300米内不能有蚜虫、白粉虱等病虫害。”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张红梅把生产基地选在了刘家山村苍龙山脚下。“我这里培育种薯,村民们能育苗,这样一来,大家都可以在本地购买种薯了,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运输成本。”
解决了种薯育苗问题,对于销售,游邀村的薯农们一点儿都不担心。“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收获红薯的时候,马路边、田垄间,经销商的车排成好几排收购红薯,20多天就全部卖完了。”村民们说,去年游邀红薯平均亩产6000斤左右,户均亩增收约3000元。
甜糯的红薯不仅让村子农业发展“红红火火”,也让很多村民的日子由“苦”变“甜”。村民宿满银说,“我是十几年前搬到游邀村居住的,家里三个孩子当时都在上学,全家仅靠着租的三四亩地生活。”在看到其他村民种植红薯收入提高后,宿满银也加入了红薯种植大军。地里出产的红薯,大部分会直接售卖,还有一小部分留着卖烤红薯。
高品质的红薯,加上他吃苦能干,2018年左右,他每年靠着红薯就能收入2万多元。近几年,宿满银又扩大了种植规模,现在每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左右。
建好贮藏窖 延伸红薯产业链
“春节期间,有很多人在微信上咨询、购买我们的红薯,还有上海、新疆的朋友询问能不能发快递,想让我给他们邮寄过去。”苏全虎介绍,红薯的火爆销售,让大家一致认为,建设红薯贮藏窖非常有必要。“如果我们秋收时贮藏一部分红薯,在春节时售卖,不仅能让更多人在冬天尝到游邀红薯的滋味,还能卖出好价钱哩。”
2022年底,游邀村开工建设了贮藏窖,规划占地6亩左右。苏全虎说,贮藏窖建好后,秋天每斤卖1元左右的红薯,到了冬天能卖到3元左右,是一笔很不错的收入。此外,有了贮藏窖,游邀村就能在深加工、精加工上做文章。2023年,游邀村合作社打算推动建设红薯加工厂,制作红薯干、红薯淀粉等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更多附加值。
如今,游邀村的红薯越种越出名,已经逐渐形成品牌效应。“在我们忻州话中,‘游邀’也叫‘牛叫’,我们的红薯也叫‘牛叫红薯’,这也体现了我们的红薯品质‘牛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苏全虎介绍,春耕来临,已经有五台、原平、定襄等地的薯农给他打电话,要求购买游邀红薯的种苗。
2021年,游邀村(红薯)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种植大户张安龙表示,“有了知名度,大家都很高兴,但村民们也明白,有招牌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我们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还要探索更好的种植模式。”目前,游邀村正鼓励薯农创新耕种方法与耕种技术,全力把“牛叫红薯”品牌做大做强。 (刘鑫林)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