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四助”让搬迁群众奔向美好生活
——五寨县搬迁后续扶持走出新路子
在五寨县脱贫劳动力就业产业园,员工争分夺秒赶工忙。 张向荣摄
五寨县把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聚焦13425名搬迁群众,创新实施“55153”工作法,深化后续就业,保障后续权益,提升后续治理,持续做好搬迁后扶“后半篇文章”,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促管理、安居乐业促融入、凝心聚力促发展”的搬迁后续扶持之路。
建“双五级管理体系”,助搬迁群众“安居又安心”。五寨县把搬迁社区党建作为社区治理的根本保障,建立了“镇党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络员”管理和“镇政府、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楼长、单元长”自治的“双五级”治理模式。组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聘请爱党敬业、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和退休老干部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和社区居委会主任,带领社区党员群众开展各类党组织活动,共同管理社区工作。设立党员示范岗,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帮助解决疑难问题,使社区党组织成为安置区建设的“主心骨”。百梦园社区在组建“红色物业”实体的基础上,以“全科网格”为抓手,划分4个网格、25个微网格,形成党总支包保网格党支部、网格党支部包保网格员、网格员包保个户的“三梯队包保体系”,实行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网格员三级联动和“事件上报、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督查督办、落实反馈”的社区闭环治理机制,实现搬迁群众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建“一公里生活圈”,助搬迁群众“便捷又便利”。为进一步加强安置区的医疗、教育及综合服务,更好满足搬迁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需求,五寨县针对性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安置区周边建设文化广场、便民超市、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200米内有小学、800米内有中学、1公里内解决衣食住行。同时,组建3支帮扶队伍,与网格员协作联动,对搬迁群众进行重点监测、动态保障,坚决预防返贫、返迁等问题发生,实现了幼有所育、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老有所养,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建“五公里就业圈”,助搬迁群众“增技又增收”。为了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创业,五寨县在百梦园安置区对面规划建设了占地9630平方米的集休闲、商务于一体的就业创业广场,包括商铺、综合服务市场、小广场及附属设施,既满足了搬迁群众的农副产品交易需求,还能发展地摊经济、夜间经济,成为搬迁群众日常增收的重要场所,直接带动搬迁人口300余人实现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同时在搬迁安置小区附近分批次建设了5个帮扶车间、北环特色产业园、物流产业园,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入驻企业为搬迁人员提供就业岗位,60余家企业吸纳搬迁人口3000余人,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目标,搬迁人口连续3年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建“三大服务平台”,助搬迁群众“离土不离权”。五寨县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构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事务服务中心、便民跟进服务中心三大平台,将搬迁人口全部划转到社区管理,并派驻民事代办员和人社、民政等窗口单位服务人员,搭建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日均接待办事群众30余人次,保障搬迁群众权益有人管、有人帮、不悬空、不漏项。同时,由乡村干部、社区党员、热心群众组成志愿者团队,为社区居民开展组织、生活、教育、医疗、文化等10项服务和社会保障权、事务参与权、土地承包权等8项权益的衔接落实,实现搬迁群众权益有保障、身份可融入。针对“一老一小”提供专项服务,为年轻人设置就业培训机构,对有培训就业需求的搬迁劳动力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先后打造了“五寨驾驶员”“五寨厨师”“五寨烩菜”等特色品牌,积极向县域外输出搬迁劳动力3248人;为老年人设置图书室、棋牌室、书画室等场所,让他们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基础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的社会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沈雁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