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文化名城非遗之花别样红

——代县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综述

时间: 2022年07月28日08:52  来源:忻州日报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忻州频道>>县区之窗
分享到: 评论:

代县望台砖雕传承人王锁贵正在精心制作中。 冯晓磊摄

忻州市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代县,是“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代县的剪纸、面塑、刺绣、雕刻令人赞叹;代县的舞蹈、花船、摔跤独具魅力;代县的民间绘画声名远播;代县的黄酒远近闻名……

代县有数十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较为著名的杨氏古建、雁绣坊刺绣、雁剪阁剪纸、华亭琉璃,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如杨贵庭、杨美恩父子及高凤兰、白晓玲、张岩松同样为人们所熟知。

近年来,代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挖掘和保护、传承和发展,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对发展壮大非遗产业鼎力支持、不遗余力,通过“政府推动、文化撬动、示范带动、市场驱动”,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非遗产业“旺起来”、非遗商品“畅起来”,特别是充分发挥非遗的群众性和影响力,通过扩产能、拓销路、增产值,不断增强非遗产业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上的独特作用,走出一条非遗产业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

政府推动,非遗工坊建起来

代县以建设非遗产业——非遗工坊为突破口,大力推动非遗向非遗产业蜕变。让非遗不仅好听,而且还变得好看、好用、能赚钱。

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非遗工坊建设领导组,出台认定管理办法,梳理出全县非遗项目总目录,建立健全认定、退出机制,确定了非遗工坊的认定范围和程序,实行动态调整、有序进退,将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目录,进入项目库。

同时,同步出台支持鼓励非遗工坊建设的若干优惠措施,设立县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对非遗工坊在专项奖补、金融贷款、费用减免、技能培训、产品展销、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推动非遗转化为非遗产业。

目前,共有16家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被认定为非遗工坊。这是代县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果。

文化撬动,“软实力”化为“硬支撑”

杨氏古建、雁绣坊刺绣、雁剪阁剪纸、华亭琉璃是近年来代县发展起来的4家较有名气且实力雄厚、影响力和带动力都比较突出的特色企业。县委、县政府突出重点,全力打造这四个基地,着力培育木雕、刺绣、剪纸、琉璃四大品牌,为代县非遗产业大发展吹起了进军号,奏响了前进曲。

坚持“两条腿”走路,依托名城资源优势,构建非遗工坊培育和人才传承两个体系,充分挖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非遗评估,延伸非遗链条,通过“非遗+公司+个人”模式带动群众增收。

强化非遗工坊传承人、带头人培育,实施非遗职业教育工程,全力推进非遗进校园。代县雁绣、面塑、剪纸、杨氏整脊、杨家将武术等8项非遗项目和高凤兰、白晓玲、张岩松等8名代表性传承人,纷纷进入职业高中、新城小学等5所学校课堂,培育600余名中小学生,非遗“小传承人”日渐增多。

全县累计组织开展木雕、砖雕、剪纸、刺绣等多层次、多形式的非遗技能培训80余期,培训学员6000余人,人均就业增收5000多元,带动收入3000多万元。全县16个非遗工坊共为1500名脱贫群众提供岗位,人均增收4000元。

真抓实干、倾力扶持,代县硬是把历史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农民增收的硬支撑。非遗的魅力让人惊叹!

示范带动,非遗品牌美名远扬

近年来,以杨氏古建、雁绣坊刺绣等为代表的一批非遗工坊不断发展壮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贵庭、省级非遗传承人杨美恩父子俩是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多年来不遗余力传承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他们的杨氏古建公司积极吸纳脱贫户1100多人,夏天修缮古建,冬天制作家具,先后开展培训30余次,带动脱贫户增收2000多万元。

67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高凤兰是代县雁绣坊的领军人,她将苏绣精华同代县当地传统刺绣相融合,独创别具特色的雁绣。为带动更多农村妇女增收致富,高凤兰深入全县乡镇,组织妇女传授技艺3500余人次。一些学得好、手艺高的脱贫妇女,单凭此项技艺,年收入就可达2万元。

新生代剪纸非遗传承人张岩松,创办代县雁剪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常年致力于剪纸技能培训,300余名农村脱贫妇女通过销售剪纸作品年均增收3200元。

市级非遗传承人王锁贵创办望台工艺砖雕厂,传承砖雕技艺,培训200余人,学员掌握技能后务工年均增收2万余元。

正下社村脱贫户段月梅依靠刺绣年增收3000多元,上磨坊乡十里铺村脱贫绣娘李粉团第一幅刺绣作品就卖了4500元。

非遗工坊,一头连着传承人,一头连着脱贫群众,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实现就业。“农民变工匠”,“厅堂变车间”,“挣钱顾家两不误”,非遗工坊实现了文化传承和群众增收“双丰收”。

市场驱动,产业机制日趋健全

代县不断扩大非遗企业和非遗工坊的影响力、覆盖面和持续发展能力,有关部门积极为非遗产业保驾护航,做实做细服务保障工作,不断推动非遗工坊规范发展,提高非遗工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配套建设非遗工坊产品展馆。通过展示展销、技能评比、研学培训等多种方式,形成规模较大的县级展览中心,让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

配套建设电商物流网点。为黄酒、润明饼、熬鱼、碗饦、刺绣等非遗产品提供物流收发、仓储包装等一站式服务,搭建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全县非遗产品网销总额累计达到4604万元。

配套建设维权工作站点。为256名非遗传承人、14个工作站、17个企业提供商标申请、版权登记、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咨询等系列综合性服务,非遗工坊知识产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

代县的非遗工坊建设,为县内非物质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寻找到了一个较好的突破口,既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为当地脱贫群众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门路。

非遗工坊,如一串串珍珠般散落在代县的城乡角落,形成了代县独有的美丽风景!(王金华)

(责编:张毓华、郝亚红)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山西夏县:向日葵朵朵开山西夏县:向日葵朵朵开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