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耕耘希望的田野
——五台县检察院驻村工作队帮扶纪实
“天气变冷了,我们给您送来了电暖器,您要注意保暖,不要冻着,用电暖器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安全。”近日,随着寒潮来袭,五台县气温骤然下降,在田家村,五台县检察院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张杰专程为贫困户家中送来了取暖设备,临走时还不忘反复叮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6月,五台县检察院通过结对共建互助的方式,向豆村镇大石村、田家村各派驻3名工作队员助力乡村振兴。驻村以来,队员们把他乡变故乡,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以真情聚民心,争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晨暮交替、四季更迭,他们走过春夏秋冬,踏遍村间小道,坚守为民初心,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用实干将为民服务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沉下身子 改变乡村天地“初印象”
“驻村就要沉下去,用心去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帮助农民,带着真诚的感情做工作,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2021年6月,五台县检察院干警张杰入驻豆村镇田家村,并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驻村的第一天,他对自己的工作就有着明确的规划。很快,在田家村的村头村尾,常常能看到驻村工作队队员忙碌的身影。
为了尽快了解村情民意,他制定了驻村计划,开启了必须吃住在村里、工作在村里、生活在村里的“村干部模式”,把自己当成了村里的一分子。“刚来时,我对自己完全没信心,从来没接触过帮扶工作的我,对乡村事物充满了好奇,鸡鸣狗吠的村场、星罗棋布的屋舍、家长里短的树荫下,勾画出我要渐渐熟悉的广袤复杂的乡村天地之‘初印象’。”张杰说。很快,他就找到了工作方向:“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基层党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说干就干,为做实基层党建工作,他全面摸排了田家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并明确表示:得找到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田家村龙池组光伏电站是当地可利用的产业,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光伏电站收益用于设置公益岗位、临时性用工和奖补,累计设置公益岗20个,临时性用工25人次,电站收益已按相关程序分配到户。另外,还将村里现有的发展项目资金入股分红。光伏项目的建设发展,在优化当地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供应比重的同时,可有效拓展就业空间,为当地农户务工增收创造条件。此外,对增加地方税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具有典型示范效应。利用村集体和农户屋顶进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既提高了集体资产利用率,又节约了土地资源,并提供了无污染的清洁电力。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对于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村民也给予了高度点赞,尤其是对于张杰,大家纷纷表示:“他是一个干劲十足的共产党员,对群众的疾苦看在眼里,把群众要求记在本子上,逐一分析,做到边调查研究,边思考探索帮扶方案和措施。”
坚守到底 乡村有了新样子
时隔多日,五台县检察院干警白旭再次走进大石村,整洁的村中水泥路连接着各家各户,呈现出最干净、最简洁的线条;村落里,三五成群的老人聚在一起述说着一年的收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委会议室里,村民、村委会干部、驻村工作队围桌而坐,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村里下一年的乡村振兴发展大计,好不热闹。
2021年6月,90后干警白旭踏上了助力豆村镇大石村乡村振兴的美好旅程。驻村第一天,这位工作队中年龄最小又是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的年轻人,着实让村民们捏了一把汗,他们产生了疑惑:“年轻人带队到村帮扶,靠谱吗?”
初来乍到,白旭心里也焦虑,没有驻村工作经验,使得他有退缩的想法,可是很快他就克服了焦虑,坚定了选择:“既然选择驻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守到底,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他通过实践迅速完成了从检察干警到乡村振兴“村官”的角色转变,严格遵守“五天四夜”工作制度,不怕苦、不畏难,扑下身子,倾情投入,狠抓基层党建,壮大产业基础,关注民生民计,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扎实而卓有成效,受到领导肯定,赢得百姓口碑。“检察院这支队伍把检察作风带到了乡村,相比办案,他们的角色转化非常大,在全镇14支驻村工作队中工作成效最显著,因此被检查、被观摩次数最多。”镇党委书记中肯地说。
乡村振兴,基建先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改变农村面貌、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是筑牢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白旭与驻村工作队队员坚持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进群众福祉作为驻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多次与村委干部积极对接县乡村振兴部门,争取到2022年乡村振兴基础设施项目50万元,对大石村主干道进行了修缮硬化,对两条河道进行了环境整治,新修建人行桥梁一座。并积极对接县水利部门,争取到水利修缮资金,对饮水水塔进行了修缮加固,改善了群众饮水条件。自乡村振兴实施以来,大石村环境面貌得到了全面提升,配套实施不断完善。
苦干实干 村民拼出了好日子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驻村工作队员始终把发展产业项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现大石村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入驻大石村后,驻村工作队发现该村虽然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但是没有带动脱贫人口发展的主导产业,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为了实现产业兴旺目标,助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队员们和村“两委”班子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制定了符合村情的壮大村集体经济短期三年规划和五年长期规划,瞅准大石村土地多的地理优势,盘活土地资源,将原来集体土地租赁改为自主种植,发展现代农业,将原来集体农机使用改为对外经营,聚焦“一村一品”,进行小型粮食加工厂建设,2022年村集体经济首次突破10万元。
农村教育是乡村振兴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入驻田家村后,工作队了解到村里符合享受“雨露计划”政策的有26人,便及时跟进教育补助的发放工作,落实教育扶贫相关政策,保障村内无因贫辍学学生,为乡村教育工作保驾护航。同时,为了解决村里劳动就业存在的实际困难,有效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工作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扶持,加强技能培训的对口性和针对性,让广大村民通过就业实现有效增收。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多和镇上无洗衣店的情况,他们与村集体研究,将位于豆村镇的三间门面房建成洗衣店,承揽豆村镇各宾馆旅店的床单被罩清洗业务,满足豆村镇周边企业和群众的生活需求,并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将经营利润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重要来源。“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带着感情真正走到群众中去,老百姓就会把你当自己人。”五台县检察院检察长周永清说,“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只要我们俯下身子、甩开膀子,与村民一同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干出样子,乡村振兴路就会越走越宽。”(田瑞旭 李慧)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