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丰收的田野

——忻州实施“特”“优”战略蹚出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综述

时间: 2022年09月20日14:43  来源:忻州日报

山西新闻网>>地市频道>>忻州频道>>市直动态
分享到: 评论:

压题照片为“中国杂粮之都”杂粮科技展示园。张存良摄

金秋时节,田野飘香。

走进静乐县娑婆乡娑婆村,千亩藜麦一望无际,“红色”的藜麦丰收在望,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藜麦种植和加工产业,到今年已陆续建成千亩藜麦种植示范推广基地26个,总产量达到了7500吨。静乐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藜麦品种研发、制种、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特色县。县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新品种试验及种植环节新技术运用和推广,抓住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藜麦全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市杂粮中心的有机旱作农业基地,一穗穗颗粒饱满的红高粱随风摇曳,远远望去一派火红的丰收景象。硕果盈枝,描绘丰收。从静乐的“藜麦红”到忻府区的“高粱红”,这方土地上的“红色”收获,正是我市有机旱作农业与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山西农业要打好特色优势牌,走“特”“优”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山西特别是忻州现代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足特色,强化顶层设计、示范引领、科技支撑、要素保障四个重点环节,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全面实施“特”“优”战略,踔厉奋发蹚出发展新路,是忻州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向高向优发展的生动实践。

强化顶层设计 搭建“四梁八柱”

走好有机旱作农业之路,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推进,强化顶层设计,精准精细施策,高位推动落实。

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发展有机旱作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年度行动计划,配套了相关支持政策,明确了“1855”总体思路。“1”是坚定一个目标:即坚定有机旱作农业之路,走出一条具有忻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8”是实施八大工程:即围绕“土、水、种、技、机、绿、品牌、主体”八个重点环节,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品牌建设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八大工程;“55”是构建五大体系、实现五个同步:即构建有机旱作农业产业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经营体系、保障体系,实现结构调整与产业振兴同步推进、主体培育与集群构建同步提升、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同步发力、行政推动与技术保障同步到位、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同步提速。

在此基础上,我市加快制定《忻州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促进条例》,近期即将颁布实施,初步搭建起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始建于2018年,投资7200万元、建设规模2.3万亩的忻府区神头山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是忻州涌盈环境建设有限公司打造的农业重点项目。其核心示范区面积5000亩,重点打造了谷子、玉米等特色杂粮绿色生产基地。

公司探索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 “建管种”相互链接、“机田证”有机融合、“还翻施”集成肥田的运行模式。经过3年的努力,项目区地力等级每年平均提升0.2%,粮食亩产由原来的350公斤提高到460公斤。预计到2025年,粮食亩产可达到600公斤,耕地等级达到5等以上。

忻州地处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全市耕地面积800余万亩,其中旱地面积就占到70%以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根本出路。

5年来,全市上下始终牢记领袖嘱托,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坚持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坚持“特”“优”战略,以旱作为技术路径,以有机为产品方向,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积极探索实践,初步走出一条生产生态和谐互惠、特色产业高效发展的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忻州路径。

强化示范引领 推进标准化生产

市委、市政府聚焦特优产业与区域布局,坚持点片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推广,从先行先试到标准规范,推动有机旱作农业高效发展。

首先积极创建省级示范片。2017年以来,先后申报创建1个示范县(神池县)和14个省级示范片,实现省级示范片县县全覆盖;2020年,又整市域成功申报省级示范市。其次是加快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2021年以来,累计创建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和生产示范基地5.3万亩,建设杂粮全程溯源示范基地5.5万亩,辐射带动发展有机旱作标准化基地150万亩以上。特别是五寨县3万亩有机旱作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2021年实现平均亩产6吨,最高达7.3吨,创山西马铃薯单产纪录,亩均纯收入4510元,较传统种植增效3倍以上。三是加大绿色有机认证力度。5年来,累计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523个,位居全省第一;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80.98万亩,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3%。成功申报创建繁峙、代县、神池、静乐4个“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和岢岚、五寨、偏关3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与效益不断提升。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现场推进会两次在我市召开,小杂粮有机旱作示范市建设验收达到优秀等次。

占地1200亩的定襄县有机旱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是我市承担农业农村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的重点项目。

该基地以山西鑫丰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采取多品种对比、多种肥料配比、不同种植模式、不同作物搭配等模式,探索建立适宜我市推广的有机旱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集成高产技术体系,综合效益显著。目前,示范基地丰收在望。实现玉米不减产,平均亩增收180斤大豆的复合效应。按照现在市场价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比玉米单作亩增收400元。在该基地的示范带动下,我市下一步将积极推动大豆玉米兼容发展、协调发展,为保障玉米产能、提高大豆自给率提供了新途径。

强化科技支撑 完善技术体系

我市紧紧围绕“土、水、种、技、机、绿”六大关键环节,坚持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深入实施有机旱作十大工程,农民劳动强度、人工成本大幅下降,有机旱作农业技术集成创新支撑效果显著。5年来,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77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91万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成高效节水灌溉田12.63万亩,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2万亩,建设旱作节水技术示范区6.5万亩,示范推广软体集雨窖3500立方米;创建杂粮良种繁育及提纯复壮、抗旱节水新品种示范基地10余万亩,引进选育抗旱节水新品种10余个,旱作节水良种普及率稳定在90%以上;示范推广膜侧播种等机艺一体化集成技术10余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9%,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呈现出技术集成配套、生态绿色循环的新格局。

忻府区强盛辣椒专业合作社承建的有机旱作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区面积200亩,示范面积3000亩,辐射面积达2万亩。该基地的建设极大带动了全市辣椒产业的发展。

忻府区是我市最大的辣椒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9万亩左右,其中50%以上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形成了“忻州辣椒”区域品牌,并辐射到原平市、定襄县、代县、五台县等周边县市,全市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先后有四川眉山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贵州老干妈调味品有限公司、山东英潮红公司、河北湘军府集团、湖南坛坛香、湘汝等知名企业与我市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辣椒产品畅销全国,出口韩国、日本等国。2020年忻府区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辣椒生产基地”称号,成为了全国有影响力的辣椒生产基地和交易集散地。

强化要素保障 推动可持续健康发展

我市始终坚持有机旱作战略性地位,从组织、资金、机制、人才等各个方面强化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两级均成立了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压实各方责任,凝聚工作合力。二是创新服务机制。全面实行包县包片跟踪服务机制,选派60名专家技术人员开展包县指导服务,全方位开展“三队包联”服务,有机旱作重点产业、示范片、示范基地技术服务实现全覆盖。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将有机旱作农业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政策措施给予支持,积极引导和激励民间资本、金融信贷和各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有机旱作农业。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为有机旱作农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有机旱作农业的优质和高效,农业、农户与市场的距离是最好的试金石。五寨县前所乡万亩甜糯玉米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依托康宇实业有限公司而建。康宇公司是当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事玉米种植、加工、市场营销业务,年均加工消化当地6000万穗甜糯玉米。该公司与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就业等方面建立起联结机制。在生产端,公司在基地示范推广优良品种、集成推广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实施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提供专业化服务、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在收益端,与农户签订回收协议,回收时较普通甜糯玉米价格高0.06元/穗,加工时优先脱贫户到加工厂务工,带动脱贫户642户,亩均收入1680元。

市场主体的引入,有机旱作农业逐渐形成产业链,步入产业化轨道,拉近了农业与市场的距离,小农户也通过利益联结衔接起大市场。(王国梁)

(责编:张毓华、郝亚红)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山西夏县:向日葵朵朵开山西夏县:向日葵朵朵开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