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更多能工巧匠脱颖而出
——忻州市大力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综述
乡村工匠职业技能比赛现场。 冯晓磊摄
立夏时节,雁门关下郁郁葱葱,滹沱河畔生机勃勃。5月14日,乡村工匠职业技能比赛暨乡村工匠遴选分类项目(山西)座谈会在代县隆重举行,来自全省各地、不同行业领域的师傅们相约在这里,现场打擂台,比拼职业技能。
在这次活动中,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等兄弟省乡村振兴局分管负责同志,我省11个市乡村振兴局负责同志和特邀乡村工匠研究专家齐聚代县,看成果、话发展、谋未来,为进一步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乡村人才凝心聚力、增势赋能。
本次活动落地忻州市,得益于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省乡村振兴局对忻州乡村振兴工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是对忻州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国、省战略,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认可与肯定。
培育匠人,激发乡村振兴之力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乡村工匠是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手工业的技能型人才,他们联结起传统技艺与现代化大市场,可凭借自身技能和资源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人参与特色产业项目,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培育乡村工匠,有利于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掘当地特色产业,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文化繁荣的双赢。
去年,国务院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围绕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作出科学规划和重点部署。
忻州地处山西中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特别是全市非遗项目传承久远、内涵丰富、荟萃云集、星罗棋布,目前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省级59项、市级250项,面塑、刺绣就是其中的两颗明珠。
近年来,忻州市坚持政府推动、文化撬动、多点驱动、工坊带动,聚焦工匠培育全覆盖、文创研发全链条、技能传承全发力、就业增收全贯通,打造了一批以面塑、刺绣等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地方名片,传承了一批最具烟火气、最富生命力的传统手艺和特色技艺,增强了“两业支撑”、富民增收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让古老的“非遗”项目焕发出全新活力。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代县高度重视工匠培育工作,聚焦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关于加快推进代县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实施方案》《代县乡村工匠遴选分类项目工作方案》,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工作推进小组,各乡镇、相关部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严把乡村工匠评选关,由部门业务骨干和社会资深人士组成遴选评定专家小组,严格申请推荐、初审复核、社会公示等程序。坚持挖掘培养一批、传承发展一批、提升壮大一批,充分激发广大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的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乡村工匠培育全覆盖,为乡村振兴注入本土人才活力。
守牢“匠心”,铸就乡村振兴之魂
走进代县家庭工坊非遗产品展示馆内的白晓玲工作站,一些栩栩如生的“小面人”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这些面塑,方寸之间,有的龙腾虎跃,有的亭亭玉立,让人为之叫绝。
“对于这次技能比赛,我既高兴、激动,也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身为面塑传承人,希望能通过此次活动,将这项传统技艺展示给更多的人。”白晓玲说。
如今,代县把乡村工匠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有生力量,依托非遗传承基地、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非遗“名工匠”进校园活动,引导鼓励工匠传承技能、守牢“匠心”,铸就乡村振兴之魂。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贵庭、省级非遗传承人杨美恩父子俩几十年培育技能工匠1100余人;刺绣工匠高凤兰深入全县各乡镇组织妇女传授技艺3500余人次;剪纸工匠张岩松创办代县雁剪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通过剪纸技能培训让300余名农村妇女脱贫;工匠王锁贵创办望台工艺砖雕厂,传承砖雕技艺200余人。组织代县雁绣、面塑等8项非遗项目和高凤兰、白晓玲、张岩松等8名代表性传承人,走进职业高中、新城小学等5所学校,培育600余名非遗“小传承人”。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身怀高超技艺、植根乡村沃土的乡村工匠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定大有作为。我市将用好用足这个要素,火眼识“匠苗”、甘露泽“匠人”、舞台炫“匠才”,让乡村工匠“破土而出”,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张 晔)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